资源简介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八年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作为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而放在本章的,教科书以这个具体的力为载体,再次让学生经历感知、测量、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达到深化、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在列举的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中,往往会有静摩擦现象夹杂期间,要准确解释这样的现象对初中生来说有难度,不宜要求过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 ? ?? 2、过程与方法: ? ?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 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_??????_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 ?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生生合作探究,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教学用具: 木棒、小车、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棉布、木板、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课堂导入: (教师)挑选一名较胖的男同学和一名瘦的女同学同学问其他的同学:谁的力气大一些? (学生)男同学的力气大。 (学生)课堂小游戏:两名同学进行抢木棒游戏,学生观察现象:较瘦的女同学获胜。 (教师)提出问题:较瘦的女同学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猜想:较胖的男同学与木棒之间的摩擦力小。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关于摩擦力要学习哪些知识,引出新课:板书4.3、摩擦力。 二、感受新知: 一、认识滑动摩檫力: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认识滑动摩擦力。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完成任务一自学检测的内容。 (教师)以黑板擦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同座讨论,回答滑动摩檫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及摩擦力的方向:与 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学会测量滑动摩檫力: (教师)提出问题:1、力有方向也有大小,怎样来测量滑动摩檫力的大小? 2、需要的器材都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手中器材分组讨论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组内代表回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课件出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檫力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1、小组合作,测量木块在木板上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上报测量结果。 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檫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教师)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选取器材,设计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设计实验过程,进行纠错改正,提醒学生控制变量法的正确使用。 (学生):一、实验合作探究:1、滑动摩檫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2、探究滑动摩檫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二、上报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 三、巩固提高: 学生完成导学案达标反馈习题,课件出示答案,组内互批,组间纠错改正 。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对于总结较全面的同学给与奖励。 五、作业布置: 摩擦力第一课时对应习册,预习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8.3摩擦力 教学目标: 认识滑动摩檫力: 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 2、有相对运动 3、接触面不光滑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 实验器材: 原理: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 结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