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复习统编版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练习题1(2020四川南充)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表明()①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②良法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出的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020广东)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这体现了()①严格执法②民主立法③科学立法④全民守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0重庆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观察以下图文所示行为,你认为有利于这目标实现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0重庆A卷)2019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和各类政务服务平台要明确服务清单和办事指南,畅通评价渠道,接受群众评价,及时公开评价结果及差评整改情况。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能更好地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建设法治政府③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消除懒政、怠政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20江苏南京)南京市某区政府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帮助辖区农民销售农产品(俗称“直播带货”),各地网民纷纷购买。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该直播带货缩小了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职权B.该直播带货进一步扩大了网民的民主权利C.网民纷纷购买是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D.该直播带货反映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6.(2020湖北武汉)如图漫画《基本路径》表明()①政府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行使审判权②要防范行政权力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合囊③政府要依法行政并接受监督④政府必须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03)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这有利于出到()①规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②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中④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2020安徽改编)★夯实法治基础在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男生:民法典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守护百姓“头顶安全”;透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这是一部良法!女生: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9.(2020湖南岳阳)【关注立法释法明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颁布的过程(摘选)分析角度体现教材观点法律角度示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国家角度公民角度10.(2020福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学们就《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小闽:《民法典》太给力了。霸座、霸王条款等缺德的行为过去只能由舆论加以谴责,现在终于有法律“收拾”它了小福:《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见,见义勇为不担责,“扶不扶”“救不救等一度困扰公众的顾虑消除了。(1)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知识,说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意义。(2)见义勇为不担责。那么,在救助他人时还应该注意什么?11.(2020四川泸州)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全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材料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某班师生以“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对民法典的亮点展开讨论。小王同学说:过去“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围扰公众,而今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小李同学说:数字化时代,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将有效過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乱象小张同学说: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规定,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究赔偿责任这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老师说: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全国人大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并以民法典为例说说法治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3)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为此,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道德与法治版中考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本课多以法治案件、新法新规、社会热点材料、生活情境等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等考点的理解,侧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应课标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备考指南本课内容是中考的高频考点,试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考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般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为主。2021年中考应重点关注民法典颁布实施、年度最新法律制定或修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最新论述,党内反腐案件、国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年度热点与本课知识的深度结合知识框架必背关键句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3.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7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9.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10.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11.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考点梳理考点1:夯实法治基础1、法治的含义2、法治的要求3、法治的作用?(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4、怎样建设法治国家?考点梳理考点1:夯实法治基础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考点梳理考点1:夯实法治基础2.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良法+善治考点梳理考点1:夯实法治基础3、法治的作用?(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个人)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社会)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国家)19781997党十五大2002党的十六大2007党十七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小康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党十八大2014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总目标、新蓝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991982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依法治国载入宪法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考点梳理4、怎样建设法治国家?(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结合”)考点1:夯实法治基础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1、政府的作用2、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3、法治政府的含义4、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5、厉行法治的内涵6、怎样厉行法治?7、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1、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交通)(地震救援)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2.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①权力来源:人民②宗旨:为人民服务③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3、法治政府的含义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2)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4)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3)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防范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利,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4、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1)法定责任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角度公民角度道德与法治相关链接厉行法治……公民尊法学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企业依法经营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思考:说说哪些社会成员要厉行法治?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5、厉行法治的内涵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1)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怎样厉行法治?(怎样建设法治社会?)考点梳理考点2:凝聚法治共识7.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误区警示误区警示1:制定法律法规就可以实现法治。(1)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可以实现法治。(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律法规必须是良法。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3)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误区警示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都是对政府的要求。错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不同,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作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依法行政。误区警示误区警示3:只要政府依法行政,就能实现依法治国。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实现依法治国需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但是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还需要国家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公民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误区警示4:厉行法治是对国家的要求。错误。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复习统编版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练习题1(2020四川南充)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表明(A)①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②良法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出的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020广东)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这体现了(C)①严格执法②民主立法③科学立法④全民守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0重庆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观察以下图文所示行为,你认为有利于这目标实现的(B)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0重庆A卷)2019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和各类政务服务平台要明确服务清单和办事指南,畅通评价渠道,接受群众评价,及时公开评价结果及差评整改情况。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B)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能更好地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建设法治政府③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消除懒政、怠政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20江苏南京)南京市某区政府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帮助辖区农民销售农产品(俗称“直播带货”),各地网民纷纷购买。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D)A.该直播带货缩小了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职权B.该直播带货进一步扩大了网民的民主权利C.网民纷纷购买是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D.该直播带货反映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6.(2020湖北武汉)如图漫画《基本路径》表明(C)①政府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行使审判权②要防范行政权力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合囊③政府要依法行政并接受监督④政府必须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03)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这有利于出到(C)①规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②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中④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2020安徽改编)★夯实法治基础在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男生:民法典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守护百姓“头顶安全”;透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这是一部良法!女生: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同意。①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民法典是一部良法。②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9.(2020湖南岳阳)【关注立法释法明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颁布的过程(摘选)分析角度体现教材观点法律角度示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国家角度我国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国家角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公民角度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公民角度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10.(2020福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学们就《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小闽:《民法典》太给力了。霸座、霸王条款等缺德的行为过去只能由舆论加以谴责,现在终于有法律“收拾”它了小福:《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见,见义勇为不担责,“扶不扶”“救不救等一度困扰公众的顾虑消除了。(1)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知识,说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意义。法律承载道德理念,强化了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法律“收拾”、惩治缺德行为能够规范人们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文明和谐。(2)见义勇为不担责。那么,在救助他人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讲究策略、科学救助等。11.(2020四川泸州)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全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材料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某班师生以“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对民法典的亮点展开讨论。小王同学说:过去“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围扰公众,而今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小李同学说:数字化时代,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将有效過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乱象小张同学说: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规定,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究赔偿责任这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老师说: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全国人大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2)结合材料二,并以民法典为例说说法治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为此,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青少年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习题(学生版,无答案).doc 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习题(教师版,有答案).doc 一轮: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课件.ppt 素材1《法治中国》.mp4 素材2权力清单.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