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先人一步”寒假培优训练(八):光学(2)【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先人一步”寒假培优训练(八):光学(2)【含答案】

资源简介

1.阳光下树影里有一个个圆形的亮斑,这一现象能说明(??? )?
①光的传播速度很大:②太阳是球状体:
③树叶间的透光孔都是圆形的;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 A.?④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看非常远处物体时,眼中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其眼睛出现的问题及纠正方法为(??? )
? A.?近视眼,配戴乙镜片 B.?近视眼,配戴丙镜片
? C.?远视眼,配戴乙镜片 ? D.?远视眼,配戴丙镜片
3.平静秀丽的湖面上出现了数只天鹅,或俯冲嬉戏,或悠闲漂浮。下列关于天鹅在水中的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光折射形成的
? B.?悠闲漂浮的天鹅相对于自身倒影是运动的
? C.?与天鹅是等大的实像
D.?天鹅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
4.如图所示,在一个空箱子中,一束光自P点发出,沿与镜面成60°角射向平面镜,经O点反射后,在Q点形成一个亮斑。当入射光线不变时,将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旋转30°,则旋转后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将射向(??? )
? A.?Q 点下方 B.?Q 点 C.?Q 点上方 D.?P 点
5.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中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它是个比物体本身长的实像
B.?乙是光的色散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 C.?丙中插在水里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反射,使像与物体不重合
? D.?丁是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虚像,并且像与孔的形状相同
6.下图是四位同学作的平面镜成像图,图中MN为物体,M′N′为对应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7.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反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
? 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 D.?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8.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S表示鱼,S′表示鱼的像,如图所示,光路正确规范的是(??? )
9.在无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她(??? )
? A.?全身呈蓝色
? B.?全身呈红色
? 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蓝色
D.?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10.如图所示MN是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一束光线射到MN面O处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填度数)、折射角为__________(填度数)、MN的右方是__________(选填“空气”或“玻璃”)物质。
11.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小明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小明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m,小明在镜中看到身后的石英钟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__________。
12.(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_________(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请在乙图中画出发光体AB经小孔所成的像A′B′。
13.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__________像。 ???
(2)若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_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14.(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其形成原因可以用光__________来解释。
(2)岸上的人觉得水中游泳运动员“腿变短了”,此现象说明:光从__________中斜射入__________中时,折射光线将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15.根据要求完成作图。
(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照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OB为反射光线,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确定并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请你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经镜面反射且过P点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1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C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3)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腊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后,小明先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如果在70 cm刻度处,为了找到清晰像,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右”或“左”)移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得到的清晰像应是__________像(说清正倒、放大与缩小及虚实),这个像与照相机所成的像的性质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蜡烛在25cm刻度处时,找到清晰像后,如果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再放入一个放大镜(中心在同一高度),则光屏应该向__________(选填“右”或“左”)移动,才可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像。
18.如图所示, 甲、乙分别是小科同学用相同的蜡烛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手指放在蜡烛_________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20cm,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_________cm 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cm的距离。
(4)请比较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B
7.B
8.B
9.D
10.60°? 45°? 空气
11.不变;5;3:40
12.(1)A;变大(2)如图:
13.(1)虚(2)上升
14.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 ?水 ?空气 ?远离
15.
16.(1)大小?? (2)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寻找并确定像的位置(3)A(4)选取的玻璃板太厚
17.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右;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同;左
18.(1)B (2)90(3)小于(4)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