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1.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并理解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3.结合材料,理解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障。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谁来养活中国》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点醒我们。耕地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堪忧,生态破坏和污染。大增52%!中国年购美豆2589万吨,作为大豆故乡为何被美国赶超?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被称之为“大豆的故乡”,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1995年之前,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90%以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我国对全球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实施国家粮食安全策略,以及大豆产品需求的增长等等,中国“摇身一变”成为其大豆出口竞争对手——美国最大的客户。这种合作关系持续到现在……思考:我国粮食面临的挑战?国家采取什么政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储备粮食储备粮食储备2.我国粮食安全的立场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这意味着,我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3.粮食生产的基础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5.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中国用约占世界9.5%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思考:这样的耕地面积能够供养多少人口?视野拓展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在全国后备耕地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其他占6.8%。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为220.48万公顷,约占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41.1%。其中,集中连片的后备耕地资源仅62.6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数据来源:2016年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是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思考:(1)哪些自然环境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农药、化肥的施用;采矿行为等。气候、地形、地质条件、水文等因素。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黑土淋失“三废”污染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残留(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旱地盐碱地棉花高产配套技术(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思考:(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1949—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2.2倍,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上实现了粮食供需平衡。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思考: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田灌溉与防洪排涝,可增强防治早涝灾害能力,平整土地利于耕作。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化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使用农药可有效防治病虫害。培育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可保证高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提高耕地利用率。4.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结合材料探究:①“北粮南运”的粮食主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哪些?②作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需要输入大量的粮食?输出地: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输入地: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农业生产以城郊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蔬菜、水果、乳畜产品、水产品等。问题探究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北粮南运”的“北”和“南”有两种含义:对于京津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对于东北地区,“南”指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冀鲁豫地区,“南”指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思考:①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②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③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大豆油、豆粉及一些休闲食品等。应该改变。大豆对外依存度太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3)建立粮食储备。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入为出,食陈储新”的思想。其中,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现代粮食储备除延续历史上的救荒功能外,还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活动: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自然灾害风险,国际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及粮食产品的质量风险等。加强国际合作;可在海外租借土地进行耕种等。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并收集有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①除“买得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②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1)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进口量(2)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饮食结构结构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重大调整2.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之前将持续增长粮食总需求量仍将增加3.耕地保障对粮食安全的意义(1)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2)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3)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4)守住耕地红线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5)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我国营造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这些防护林起到了什么作用?三北防护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思考感悟:小结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1.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A.东进B.南下C.西扩D.北上2.2000—2005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答案:4.C 5.C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课堂同步测试2.3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训练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下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1~3题。1.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湖北省B.吉林省C.山东省D.江苏省2.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非农产业发达B.耕地面积减少C.作物单产减少D.山地面积广阔3.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④增加科技投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4~5题。4.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5.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据此完成6~7题。 6.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A.人地矛盾B.人与科技的矛盾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D.人与发展的矛盾7.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A.大面积开垦荒地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控制人口增长D.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3~4题。8.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B.荒漠化——华北平原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9.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囯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材料二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能力提升(2020·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11~22题。1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1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13.(2020·武汉5月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生态区的耕地面积、经济水平发展变化会对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造成重大影响。1985~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北粮南运”的格局,这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中国各区粮食产量变化。(1)分析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2)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可对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1.B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作物熟制最多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省位于亚热带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山东省位于暖温带地区,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江苏省纬度比山东省低,复种指数也高于100%。2.A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员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作物播种总面积减少;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3.C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4.B读图可知,东北区1996年、2006年、2016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升高,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正确。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错误。5.B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正确。6.A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7.C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8.C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东北平原等地,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9.B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10.(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11.B读图可知,东北地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项正确。华北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项错误。西南区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项错误。12.B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项正确。13.(1)北方耕地面积大(北方多平原),粮食播种面积大,产量大,商品率高;北方地区(黄淮区和东北区)粮食增产明显;南方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小;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2)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扩大种植面积)造成土地沙漠化;(大水漫灌)加剧区域土壤盐碱化;(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3)加快土地流转,推行规模化生产种植;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科技支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解析】第(1)题,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原因,主要从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1985年后我国的人口向南方流动,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粮食种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南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市场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国家实施生态退耕政策、南方水土流失、湿润地区石漠化、南方酸雨、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使南方粮食供应不足,导致了我国“北粮南运”的出现。第(2)题,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变化(北移)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粮食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对北方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粮食重心北移必然会扩大北方地区的耕地而导致破坏植被、加剧北方干旱、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等。第(3)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南方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保护耕地、减轻灾害、做好粮食储备等方面进行分析。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人教版高地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单元第二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二学习目标1.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并理解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3.结合材料,理解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障。重点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障。难点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好人和我国耕地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回答: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点醒我们;耕地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堪忧,生态破坏和污染。(图片导入)大增52%!中国年购美豆2589万吨,作为大豆故乡为何被美国赶超?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被称之为“大豆的故乡”,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1995年之前,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90%以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我国对全球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实施国家粮食安全策略,以及大豆产品需求的增长等等,中国“摇身一变”成为其大豆出口竞争对手——美国最大的客户。这种合作关系持续到现在……思考:我国粮食面临的挑战?国家采取什么政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思考并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导出中国粮食安全讲授新课(承接)同学们,面对如此艰巨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是如何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图片导入)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图我国粮食安全的立场(图片导入)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图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这意味着,我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图片导入)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图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3.粮食生产的基础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图片导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图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图片导入)中国的粮食安全图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5.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图片导入)中国耕地面积及中国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图、土地资源利用图、土地利用结构图。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思考:这样的耕地面积能够供养多少人口?回答:中国用约占世界9.5%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视野拓展: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在全国后备耕地资源中,荒草地占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裸地占8.0%,其他占6.8%。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为220.48万公顷,约占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41.1%。其中,集中连片的后备耕地资源仅62.6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数据来源:2016年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图片导入)草地图和盐碱化整治图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图片导入)我国中、低产田图、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图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是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思考:(1)哪些自然环境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气候、地形、地质条件、水文等因素。(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农药、化肥的施用;采矿行为等。(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图片导入)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水田图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图片导入)旱地和盐碱地棉花高产配套技术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思考:.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图片导入)西北绿洲图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图片导入)我国气象灾害图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图片导入)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粮图1949—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2.2倍,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上实现了粮食供需平衡。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图片导入)毁林开荒图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3.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导入)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变化图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图片导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思考: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田灌溉与防洪排涝,可增强防治早涝灾害能力,平整土地利于耕作;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化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使用农药可有效防治病虫害;培育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可保证高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提高耕地利用率;发展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问题探究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北粮南运”的“北”和“南”有两种含义:对于京津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对于东北地区,“南”指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冀鲁豫地区,“南”指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结合材料探究:①“北粮南运”的粮食主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哪些?输出地: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输入地: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②作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需要输入大量的粮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农业生产以城郊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蔬菜、水果、乳畜产品、水产品等。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图片导入)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依赖度图思考:①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②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大豆油、豆粉及一些休闲食品等。③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应该改变。大豆对外依存度太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3)建立粮食储备。(图片导入)中央储备粮图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入为出,食陈储新”的思想。其中,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现代粮食储备除延续历史上的救荒功能外,还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活动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并收集有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①除“买得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国际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及粮食产品的质量风险等。②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可在海外租借土地进行耕种等。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图片导入)中国粮食总量图和中国粮食进口量图(1)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图片导入)中国粮食自给率图(2)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图片导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饮食结构变化图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之前将持续增长;饮食结构结构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重大调整。粮食总需求量仍将增加。(图片导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图3.耕地保障对粮食安全的意义(1)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图片导入)中国耕地总量和生态安全格局图(2)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图片导入)我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图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图片导入)18亿亩耕地图(4)守住耕地红线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图片导入)耕地保有量图(5)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措施(图片导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图片导入)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和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表思考感悟:我国营造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这些防护林起到了什么作用?三北防护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让学生看图思考并引出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让学生看图思考并引出中国能源供需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1)和(2)学生思考并回答:(1)和(2)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学生思考并回答①②③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①和②让学生结合图文得出特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得出结论学会分析教材的案例让学生学看图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和材料总结出措施课堂小结板书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2.我国粮食安全的3.粮食生产的基础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5.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要求: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3.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4.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2.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3.耕地保障对粮食安全的意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同步练习.doc 2.3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教学设计.doc 2.3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