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先人一步”寒假培优训练(十六):光学(10)【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先人一步”寒假培优训练(十六):光学(10)【含答案】

资源简介

1.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是杭州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采用球状“太阳”设计理念,以金色为主色调,幕墙采用现代材料复合板和金色玻璃相结合,整个建筑金碧辉煌,犹如一个金色的太阳。如图在平静的水面上,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倒影形成的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
C.?光的折射
?
D.?光的色散
2.早在战国时朔,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像,遵循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B.?保持木板和墙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
?
C.?木板上的小孔必须是圆的
?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虚像
3.某人看物体时,眼中成像情况如图甲所示。则其眼睛出现的问题及纠正方法为(???

?
A.?近视眼,配戴乙镜片
?
B.?近视眼,配戴丙镜片
C.?远视眼,配戴乙镜片
?
D.?远视眼,配戴丙镜片
4.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
C.?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5.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某人眼球内的晶状体等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人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该人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
C.?该人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
D.?该人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6.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的像将逆时针转过45°
7.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乐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不透明卡片甲,并用另一张不透明的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其中合乎探究要求的是(???

A.?
?
B.?
?
C.?
?
D.?
8.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BO为入射光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OA是反射光线,则反射角为15°
?
B.?若OC是折射光线,则折射角为60°
?
C.?若OC是反射光线,则入射角为150°
D.?若OA是折射光线,则折射角为45°
9.如图,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向左移动2f,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一直变小
?
B.?先变大后变小
?
C.?一直变大
?
D.?先变小后变大
10.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越来越严重,近视眼的同学在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选填“前方”或“后面”),需要配戴对光线有__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的__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1.小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②取两盏完全相同的灯A和灯B,点亮玻璃板前的灯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灯B,使它与灯A在玻璃扳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灯A和灯B的位置;⑧多次改变灯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灯A和灯B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此实验中:
(1)请你写出如何判断所成的像为实像还是虚像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灯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_厘米。
???
(3)用灯泡替代蜡烛完成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12.回答“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相关问题:
(1)如图甲,点燃的蜡烛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A′B′,若将手指放在像A′B′的“烛焰”上,手指_______被烧痛(选填“会”或“不会”)。
(2)如图乙用一个点C代替烛焰,在答题卡中画出在平面镜中看到烛焰像C′的光路图。
(3)如图丙,若在像A′B′与平面镜之间放一块足够大的挡板EF,则人眼______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A′B′(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首先按图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F点是1倍焦距处,H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__(
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她再次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此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想看到这个像,观察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现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蜡烛A逐渐向面镜的方向移动,它的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
蜡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足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缺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小明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____________反射。
(3)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
16.小明用如图装置研究光的反射现象。
(1)甲图,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射到O点,图中的入射角是_______度。
(2)甲图,把纸板NOF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向后折,则在纸板NOF面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3)乙图,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选取的两支蜡烛a、b应完全相同。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b,但总是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调整后,若要证明蜡烛a成的是虚像,接下去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甲图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乙图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如丙图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__(选填“A”“B”“C”或“D”)点时,在光屏l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D
7.A
8.D
9.A
10.前方;发散;凹
11.(1)将一光屛放在灯泡B的位置,观察是否在光屛上出现了灯泡A的像
?(2)0.3
?(3)灯泡的形状不会改变
;灯泡亮度比蜡烛高;可以反复利用
12.(1)不会(2)如图所示(3)能,挡板EF没有挡住烛焰的入射光和进入人眼的反射光。
13.(1)上(2)右;放大(3)放大镜;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14.(1)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不变;(4)D。
15.(1)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2)漫。(3)将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测量错误,误把反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当作反射角了(合理即可)。(4)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16.(1)40(2)不能(3)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在蜡烛b的位置换用光屏,观察在光屏上能否得到蜡烛的像,若能,则是实像;不能,则是虚像
17.(1)11.0
(2)下
(3)C;投影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