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学生 时间和时段 年 月 日 ( : — : )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二 鲁科版 授课题目 课 次 第( )次课 新课精讲之知识板块一:重要的比较 知识板块1: 三大有机反应类型的比较 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有机反应物结构特征 含有易被取代的原子或官能团 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含有C=C、CC、C=O) 醇(含-OH)、卤代烃(含-X) 生成物 两种(一般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和一种无机物) 一种(有机化合物) 两种(一种是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一种是水或卤化氢) 碳碳键变化情况 无变化 C=C、CC或C=O打开 生成C=C或CC 不饱和度 无变化 降低 提高 常用试剂 X2、HX、NH3、H2O H2SO4、HCN、HCl、NH3、H2O 浓硫酸、金属锌、KOH醇溶液 有机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 反应条件 反应类型 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烯水化 乙烯被空气氧化(变成乙醛) 油脂氢化 催化剂、加热 乙烯、乙炔加H2 乙炔加HCl 醇去氢氧化 缩聚反应 水浴加热 苯的硝化 银镜反应 制酚醛树脂 脂类、糖类的水解 卤代烃消去 只需加热 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 苯的磺化 醇的卤代 醛基氧化 卤代烃的水解与消去(需注明试剂) 浓硫酸、加热 乙醇脱水与消去(须注明温度) 硝化 酯化反应 稀硫酸、加热 酯、双糖、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 稀NaOH溶液、加热 酯的水解 油脂的皂化 卤代烃消去 只需催化剂 苯的溴代 乙醛被空气氧化 加聚反应 葡萄糖制乙醇 不需外加条件 烯、炔加溴 烯炔苯的同系物被酸性KMnO4氧化 苯酚的溴代 规律与小结: 新课精讲之知识板块二:两个实验 知识板块二: 一、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1、反应机理 实验流程 按下图组装实验装置, 大试管中加入5mL一溴乙烷,加入15mL饱和NaOH乙醇溶液,加热。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3酸化。滴入2~3滴AgNO3溶液。 实验现象 产生无色气体,小试管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检验 先水解再酸化最后硝酸银。 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 乙醇?? 浓硫酸 2. 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入液面以下) (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变成乙烯。 (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 (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 6.现象: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此反应中氧化乙醇,如果浓硫酸的量少就会很快变为稀硫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3)迅速升温到170℃的原因 (4)加入碎瓷片的目的 (5)反应过程中溶液逐渐变黑的原因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排水法 (2)催化脱水和吸水 (3)防止生成乙醚 (4)乙醇碳化 (5)品红 氢氧化钠 学生到校 家长签字 分管教师签字 请家长及时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有问题,务必及时与学管师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