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第八册教材说明本册教材有《技术与科学》、《设计与制作》、《飞行与空间技术》、《科技探索》等4个教学单元,共19篇课文。全学期授课为36课时,本册教材计划授课30课时,其余6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1)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单元课时单元单元课时《技术与科学》8《飞行与空间技术》8《设计与制作》7《科技探索》4总计30课时(2)各课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序号课题课时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212太空生活12制作简易显微镜2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3微生物214五土栽培14微生物技术215温室技术2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116克隆技术16自行车的结构217机器人17自行车的行驶218信息技术18制作机器模型219海洋技术19降落伞310飞机211人造天体1小学科学第八册教学进度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12.16—2.20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222.23—2.272、制作简易显微镜3、微生物33.2—-3.64、微生物技术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43.9---3.136、自行车的结构53.16—3.207、自行车的行使63.23—3.278、制作及其模型73.30—-4.39、降落伞84.6---4.1010、飞机94.13—4.1711、人造天体104.20—4.2412、太空生活放假114.27—-5.1125.4----5.8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4、无土栽培135.11—5.1515、温室技术16、克隆技术145.18—5.2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155.25—5.29166.1----6.5176.8---6.12186.15—6.19196.22—6.26206.29---7.3学生情况分析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措施五年级学生大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纪律比较稳定,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不过在学习中也存在浮躁,重视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现象。1、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做到熟悉,还要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熟悉。2、认真备课,加强对学生问题估计的设计,做到“有备”上课,提高课堂效率。3、在备课中要体现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活动,并对教材进行调整。4、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验记录,注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5、改变课堂评价语言,以激励性语言为主,课上对学生的要求要到位。6、适当加一些课堂巩固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记忆深刻。本册教学要求知识要求初步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的过程,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分布;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和灭菌的方法;知道生活中简单利用微生物的方法与技能。了解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历史;知道自行车的重要构造和用途;知道自行车是怎样行驶的;知道三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和应用。知道降落伞、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知道影响降落伞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降落伞、飞机的发明与发展的过程;初步知道飞机是如何起飞的。知道人造天体的种类和作用;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一些情景;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概况。能力要求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德育要求发展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片、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本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能力。2、学会使用显微镜,知道生活中简单利用微生物的方法与技能。了解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历史;知道自行车的重要构造和用途;知道自行车是怎样行驶的;知道三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和应用。知道降落伞、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知道影响降落伞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降落伞、飞机的发明与发展的过程;初步知道飞机是如何起飞的。知道人造天体的种类和作用;3、知识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的训练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难点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准备课(1课时)1、简单总结上学期科学课学习情况。2、提出本学期科学课上课要求:1.摆放文具的位置,注意:铅笔盒不能发出声音。2.有问题举手,举手时不许叫,没叫到时放下手。如果有特殊问题或上厕所时,举拳头姿势(左手)。3.拿书姿势提醒一下。4.上课时手平放腿上,不背后放。5.排队去自然教室时要安静,右手将书夹紧,可以不带文具盒,以免有响声。6.进自然教室后椅子怎么拿?一定注意轻拿轻放,爱护桌椅。7.出教室时,不要拥挤,保持安静。8.分组讨论时的要求。9.奖励措施。(考试要求等)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2、指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并在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比较中,使学生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技术的重要作用。3、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记录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普通显微镜、投影、短片小组准备:放大镜每组1个,普通光学显微镜,每组1台,细小物质如毛发、纤维等,制作好的玻片标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谈话(出示放大镜):放大镜是一种观察仪器;我们以前经常用到它,谁来说说如何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使用科学仪器观察物体。汇报:手持镜柄,将放大镜放在布条或字上方,慢慢地向上移动,直到观察清楚为止。也可以将放大镜先放在眼前,然后慢慢往下移动,直到观察清楚为止。不能用手碰镜片。明确本科的研究任务。学习新课指导学生对放大镜观察到物体进行画图。学习使用显微镜比较放大镜和显微镜在进行观察时的差异1.以前我们经常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但从没有对观察的物体进行记录,下面我们就用放大镜观察玻片标本,并对观察到的物体,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2.请学生到前面展示。3.讲述:物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来利用放大镜确实不能看清楚,那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观察仪器——显微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板书:使用显微镜。一、认识普通光学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出示显微镜:1.目镜——含有一个透镜。2.物镜——放大倍数不同的低倍透镜和高倍透镜。3.镜筒——上面装目镜,下面装转换器和物镜。4.转换器——装有物镜,可以转动,每转动一次可以将一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置于镜筒下。5.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平台。6.标本夹——把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7.通光孔——可以让光线通过。8.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载物台上的标本。9.准焦螺旋——转动螺旋可以使镜筒靠近或远离载物台,以便看清楚标本的像(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10.镜臂和镜座——显微镜的躯干。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装从镜箱取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显微镜一般要安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并按上目镜和物镜。不要用手触摸镜头。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3.安装玻片标本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4.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如还有些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5.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6.观察完毕,整理显微镜。把显微镜擦拭干净,恢复原状。用与取镜相同的方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教师实物讲解演示,板书主要步骤)教师安排学生负责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汇报、讨论:1.描述、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的差异。2.放大镜与显微镜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玻片标准,并画图记录。学生展示。学生思考、汇报。希望提到显微镜,如果不能想到,教师可进行提示。学生认真听讲,看书第五页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图,进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在显微镜上进行辨认。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认真研读第六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显微镜模型上练习,之后,在实物上练习。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以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汇报:希望1.观察的结果是很不相同的,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细小物体的观察,显微镜能够比放大镜更好地观察细小物体,会有许多新发现2.使学生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技术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记录能力。在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比较中,使学生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技术的重要作用。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显微镜,并学习了使用方法,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发明与发展过程。2.请学生阅读第2页到第三页的资料。包括:①詹森父子发明显微镜的条件(背景);②胡克等科学家利用显微镜的科学发现;③阿贝根据光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改进光学显微镜的方法,人们最终制成了现代的光学显微镜;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3.讨论:通过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我们知道了什么?4.教师小结: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显微镜的发明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即能够研磨出适当的透镜,又需要对各种透镜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发明显微镜。只有依靠科学与技术,显微镜才能有重大的发展。而利用显微镜又能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学生阅读资料、并补充资料。学生汇报。学生画出重点资料。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布置作业课下组内互查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口述)板书设计: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使用方法发明与发展1.目镜1.取镜和安放1.詹森父子发明2.物镜2.对光2.伽利略改良3.镜筒3.安装玻片标本3.胡克自制4.转化器4.观察4.阿贝提出改进方法,5.载物台5.记录现代显微镜制成。6.标本夹6.整理显微镜5.电子显微镜的发明7.通光孔8.反光镜9.准焦螺旋10.镜臂和镜座课后小记:2.制作简易显微镜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2、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3、了解通过两个放大镜的一种组合观察物体,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二者所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难点:如何通过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每组两个普通放大镜,一些玻片标本,反光的小镜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观察仪器——显微镜,它能观察到更加微小的物体。今天我们要向研究显微镜的人们那样,学习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板书:制作简易显微镜。学生认真倾听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学习新课利用一个和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确定问题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并制作。活动: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印有文字的物体)。2.显微镜有连个透镜,一个目镜,一个物镜。下面我们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刚才的物体。靠近眼镜的那个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远离眼镜而靠近物体的那个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显微镜镜筒的长度;前后移动放大镜,类似于上下转动显微镜的准焦螺旋,使透镜远离后靠近被观察的物体。3.通过连个放大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收获?4.教师小结:通过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观察物体,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原理是相同的。1.提问:可以利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吗?怎么利用两个放大镜和其他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呢?2.请学生上前展示。3.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制作。4.在制作的基础上,讨论怎样该井自制的简易显微镜。5.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一方面要求观察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外表美观。学生活动利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学生将两个放大镜按照适当的距离组合起来,观察物体。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学生讨论、绘制制作简易显微镜的简图。其他组学生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进行制作,并调试。如果效果不好,现组内讨论,必要时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并改进。了解通过两个放大镜的一种组合观察物体,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二者所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布置作业继续制作观察效果更好的显微镜。板书设计:2.简易显微镜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进行设计、制作评价制作效果课后小记:3.微生物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大小、形态、分布、作用、定义及其所涵盖生物的种类。2、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学会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消毒方法和灭菌方法。3、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发展、分析和解释问题、推理和概括等能力。4、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5、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6、初步形成对微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具有对微观世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大小、形态、分布、作用、定义及其所涵盖生物的种类。学会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消毒方法和灭菌方法。难点: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发展、分析和解释问题、推理和概括等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一些微生物放大图片;微生物有利和有害方面的图片或照片。小组准备:酵母菌的永久装片、显微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引入:前面学习的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世界,在本课中将要引入的是一个肉眼看不到、却又是热闹非凡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个世界借助于显微镜,也可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2.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对微生物的了解情况。3.将学生所了解的有关微生物的情况写在黑板上。相互交流和讨论彼此对微生物的认识情况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观察1和观察21.引入:人们是如何发现微生物的?当人们发明了显微镜之后,开始将很多东西都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观察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显微镜下还生活着一个肉眼所看不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物的种类也很多。那么,在显微镜下生活的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2.进行观察1的活动。3.对观察1进行总结,得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结论。4.进行观察2的活动。5.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的认识。1.做观察1的活动。2.就观察1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得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结论。3.做观察2的活动。4.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的认识。1.对微生物形成感性认识。2.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学习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特点及作用1.引入:当对微生物进行过观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之后,那么,微生物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这可以从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特点及作用几个方面分别来看。2.展示有关微生物的态度、大小、分布、繁殖特点及作用等几个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就与教材中相对应的每个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3.利用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如“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生命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过,但现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不是横尸遍野呢?”,“如果将一块橘子皮埋在地下,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挖开地面寻找,却再也找不到橘子皮的裂痕了。这又是为什么呢?”……1.阅读教材。2.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前准备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交流和讨论。3.根据教材、资料和实例分析,形成关于微生物的整体认识。形成对微生物的整体认识。有益微生物的作用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都有哪些了解呢?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3.用实例对微生物的有益作用进行说明。4.出示一些有益微生物的形态图片。5.归纳出有益微生物的几个方面作用。1.讨论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2.学习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认识大自然中的微生物并不全是有害的,而是大多数种类对人有益。有害微生物的影响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都有哪些了解呢?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3.用实例说明微生物对人体有害的影响。4.出示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形态图片。5.归纳出有害微生物几个方面的影响。1.讨论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2.学习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了解有害微生物对人影响的几个方面。实验简单的消毒方法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都有哪些?(特别是在2003年春季的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3.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课文中的简单的消毒方法。4.要求学生指出每类消毒方法的要点。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类别。2.实验操作。3.分析归纳每类消毒方法的要点。能够学到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验灭菌方法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都有哪些?(特别是在医院或家中有重病人期间。)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3.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课文中的灭菌方法。4.要求学生指出每类灭菌方法的要点。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类别。2.实验操作。3.分析归纳每类消毒方法的要点。能够学到生活中常用的灭菌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布置作业课下组内互查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口述)板书设计:3.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消毒、灭菌)课后小记:4.微生物技术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已经到了专业化阶段。2、认识微生物的利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3、认识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4、认识微生物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微生物的利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难点:认识微生物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现代微生物技术发展方面的资料或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问题:既然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有益的,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做很多事情,那么,同学们知道现在科学家们对它们是如何利用的呢?2.归纳学生提出的科学家对微生物利用的可能方式。3.问题:那么古代的人们对微生物又是如何看待和利用的呢?4.交流: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古已有之。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第一个阅读内容。2.让学生归纳出这段阅读内容的主题。3.让学生归纳出这段阅读内容中对微生物的利用涉及的几个方面。4.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对微生物利用的发展过程。5.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6.归纳提炼阅读内容的主题、所涉及的方面、基本的发展历程等。根据教师的要求阅读、归纳、思考和总结。让学生粗浅认识人们对微生物利用的发展历程。实践1“面包的制作”1.提问:有哪位同学在家里做过面包或蒸过馒头?如果做过这些事情,你是怎样做的?你愿意将你的制作过程说给大家分享吗?2.(可能有)同学相互交流做这些事情的过程。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制作面包(或蒸馒头)的过程。4.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给予说明和指导。5.板书面包制作的流程示意图。6.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上的要点,回家中根据喜好制作出一种食品。7.规定时间,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食品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品尝,并相互交流制作的经验。8.让学生讨论“制作”后面的讨论题,可以畅所欲言。1.明确制作这些食品的具体过程及制作要点。2.在家中自己完成所喜欢食品的制作。如果有必要,可以接受家长的指导。3.将自己制作的食品带到学校来供大家品尝。4.相互交流制作体会和经验。5.创造性地讨论讨论题,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新想法。学习面包的制作,体会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实践2“泡菜的制作”1.提问:有哪位同学在家做过泡菜?如果做过,是怎样做的?你愿意将自己的制作过程说给大家分享吗?2.(可能有)同学相互交流做这些事情的过程。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制作泡菜的过程。4.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给予说明和指导。5.板书泡菜制作的流程示意图。6.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上的要点,回家中根据喜好制作出泡菜。7.规定时间,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食品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品尝,并相互交流制作的经验。8.让学生讨论“制作”后面的讨论题,可以畅所欲言。1.明确制作这些食品的具体过程及制作要点。2.在家中自己完成所喜欢食品的制作。如果有必要,可以接受家长的指导。3.将自己制作的食品带到学校来供大家品尝。4.相互交流制作体会和经验。5.创造性地讨论讨论题,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新想法。学习泡菜的制作,体会泡菜制作中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阅读“现代微生物技术”1.引入:对于微生物的利用,如果是大规模的,又是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即具有现代化工业生产特点的,就属于现代微生物技术的范围。2.指导学生阅读关于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内容。3.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解释。4.引导学生归纳出现代微生物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5.引导学生归纳出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特点。6.结合当时教学的实际,适当添加反映现代微生物技术发展的资料。7.提供反映现代微生物技术发展的资料,以便给学生留下比较具体的印象。1.阅读关于现代微生物技术的阅读资料内容。2.讨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3.归纳现代微生物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4.归纳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特点。5.如果有可能,在课前收集一些反映现代微生物技术的资料,供课上讨论用。让学生认识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特点。布置作业继续制作观察效果更好的显微镜。板书设计:4.微生物技术面包的制作:泡菜的制作:课后小记: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发明和发展过程。2、理解自行车是代替或延伸人类能力的一种机械。3、激发学生关注自行车上的科学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自行车的发明和发展过程。难点:理解自行车是代替或延伸人类能力的一种机械。教学准备:有关自行车发明和发展的多媒体演示图片,学生搜集自行车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利用实投出示概念图:谈话:大家对自行车都很熟悉,你了解关于自行车的哪些事情?(教师在图上进行简单记录)1、学生看图并思考。2、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研究对象。学习新课(一)不同时期的自行车排序游戏(二)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自行车发明与发展的过程巩固与延伸1、利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图片,谈话: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不同时期的自行车图片,按它们出现的前后排序。2、指导学生汇报排序结果。(说明推断的理由)3、谈话:我们的排序是否正确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书中P21—22的内容,交流搜集的有关自行车资料,检查并调整排序。要求:认真阅读,将重要内容摘记下来。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自行车的发明。(2)自行车的发展历史:1770年西夫拉克(法)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结构简单,只是用木料做成两个轮子装在玩具木马的腿上。1817年德莱斯(德)发明了带车把的自行车。1839年麦克米伦(英)在轮上安装了脚踏板凳驱动装置。1869年吉尔梅(法)把脚蹬装在车身中间,用链条将动力传给后轮。1887年邓禄普(英)发明了充气轮胎。20世纪后,自行车的结构形式基本确定下来,开始风靡世界。组织学生进行未来自行车的设计活动。要求:不仅要美观、实用;还要有其特定的功能。1、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进行排序。2、分组汇报观察排序结果。3、学生分组阅读,调整排序并进行记录。4、学生汇报阅读研究结果。1、学生分组讨论。2、绘制未来自行车的设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各个时期的自行车。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认识自行车的发明和发展过程。理解自行车是代替或延伸人类能力的一种机械。激发学生关注自行车上的科学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的兴趣。布置作业继续绘制未来自行车的设计图。板书设计: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自行车的发明:自行车的发展历史:1770年西夫拉克(法)(课件略)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结构简单,只是用木料做成两个轮子装在玩具木马的腿上。课后小记:6、自行车的结构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造。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2、能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应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造,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难点:认识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教学准备:一辆自行车,特殊自行车的各种资料,学生搜集自行车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行车的发明和发展历程,那么你知道自行车是由哪些基本的部分组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自行车的结构。(板书课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明确本课的研究问题。学习新课(一)认识自行车的基本构造(二)指导学生按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分组进行研究阅读、拓展组织学生观察一辆自行车1、观察实物自行车组成,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自行车,看看它是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的?2、指导学生汇报观察结果。3、小结:(出示课件:自行车结构图)普通自行车有车架、车轮、车座、转向装置、传动装置、刹车装置等基本部分。4、指导学生学习阅读1,交流搜集的资料。(认识自行车各部分的详细结构)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自行车的问题谈话:通过对自行车结构的学习,你对它的哪部分比较感兴趣?讲述: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也可以在书中P24的研究问题中选取一个。2、进一步观察自行车,设计本组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等)3、组织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有的问题课上研究的时间不够,部分研究可以在课外进行)4、组织学生交流。1、组织学生阅读P25“普通自行车上的轮轴”。2、调查:特殊功能自行车的结构特点。1、学生分组观察自行车,进行研究。2、汇报观察结果。3、学生分组阅读,学生进行交流讨论。4、学生汇报阅读研究结果。1、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并自由结合研究小组。2、分组设计研究方案。3、完善研究方案后实施。4、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表达、研究的结果。学生分组阅读。课下进行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理解自行车是代替或延伸人类能力的一种机械。激发学生关注自行车上的科学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的兴趣。布置作业调查特殊功能自行车的结构特点。板书设计:6、自行车的结构车架车轮自行车的基本部件车座普通转向装置传动装置刹车装置课后小记:7、自行车的行驶教学目标:1知道自行车行驶的原理。2初步具有对自行车的结构与行驶的关系的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自行车行驶和哪些部件有关系。难点:自行车行驶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辆自行车,图片,录像资料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一导入二新课三、布置作业: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自行车,自行车到底是怎么行驶的呢?1、谈话,我们有很多同学平时在生活当中都使用过自行车,请你们根据经验来所以说你们认为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是怎么在路上行驶的?2、观察: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辆自行车,首先将自行车的支架立起,使自行车立在地面上,摇动脚蹬,请你们看一看自行车轮子能转动和自行车上的什么有关系。3、教师小结:自行车上和自行车的行驶有关系的部件是脚蹬、链条和链轮。4、观察:请你们看一段录像。5、提问:自行车是怎么行驶的。6、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当人踏动脚蹬时,就能把动力同过曲柄、连轮、链条、飞轮、后州传递到自行车的后轮上,使自行车的轮子转动。把动力传到轮子上去的叫传动。像自行车这样的传动装置叫做链条传动。7、请你们阅读书上的资料。8、提问:传动装置有哪些,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属于哪一类?9、观察:请一位同学将自行车用架子固定好。先在链条传动装置的两个链轮上各做一个标记,然后用手摇动脚蹬。观察两个链轮的转动有什么关系?10、讨论:如果将链条传动装置上的两个链轮的位置调换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11、请你们讨论,构思一个以链条传动为装置的小玩具。回家之后请你和家长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自行车前进的时候,究竟是前轮带动后轮行驶,还是后轮带动前轮行驶呢?学生先讨论,然后汇报。学生认真观察。组内进行讨论,并且进行记录。向大家汇报本组的记录结果。学生观看录像。学生充分讨论。回报结果。学生阅读传动资料。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观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讨论。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并且把要回答的问题在组内理清头绪。板书设计:7、自行车的行驶传动装置:链条传动皮带传动齿轮传动课后小结:8、制作机器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三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和应用。2初步具有制作机器模型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与人交往,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三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和应用。难点:初步具有制作机器模型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种传动装置的资料学生准备:设计记录单、自备材料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一、导入:二、新课:1、实验1:2、实验2:3、实验3:4、小结:三、设计:1、提问:(出示齿轮的图片)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个机械零件?它有什么特点?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和讨论的结果。3、小结:有整齐的齿边的轮子,人们称为齿轮。在自行车、钟表等工具和仪器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同的齿轮。为什么要使用齿轮呢?4、提问:把两个齿数相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1)如果其中一个齿轮顺时针转动,另一个齿轮会怎样转动?(2)如果其中一个齿轮逆时针转动,另一个齿轮会怎样转动?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6、组织学生实验。7、组织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8、小结:齿数相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当一个齿轮做顺时针运动时,可以带动另一个齿轮做逆时针运动,这个实验说明齿轮可以传递运动,还能改变运动方向。9、提问:把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并在齿轮的咬合处做个记号。(1)当一个齿轮转动一圈时,另一个齿轮转动了多少圈?(2)当两个齿轮上得记号又相遇时,他们各自转动的多少圈?10、组织学生汇报交流。11、组织学生实验。12、小结:齿数不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可以传递运动,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快慢。13、提问: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它们会怎样转动呢?(1)如果第一个齿轮顺时针转动,第三个齿轮会怎样转动?(2)如果第二个齿轮顺时针转动一圈,第一、第三个齿轮个会怎样转动?1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15、组织学生实验16、组织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17、小结:这个实验说明齿轮可以传递运动,还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快慢。18、提问:我们对三个问题做了比较充分的试验与研究。现在,你认为齿轮有什么作用呢?19、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0、总结:齿轮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传递运动,是一种传动装置;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你能应用所学的机械核电等科学知识,设计一台机器模型吗?学生观察和讨论。学生汇报交流。学生猜想与讨论。学生组装齿轮,按小组进行实验,研究齿数相同的齿轮的转动情况。小组汇报学生猜测与讨论。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组装齿轮,按小组进行实验,研究不同迟熟的齿轮的转动情况。学生猜测与讨论。学生汇报。学生组装齿轮,按小组进行实验,研究三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的转动情况。学生思考,整理自己的认识。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动手画设计图。展示本组的设计图,并且进行说明。明确观察任务。认识齿轮的结构特点。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试验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设计能力五、板书设计:8制作机器模型齿轮的作用:可以传递运动,是一种传动装置;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课后小结:9、降落伞教学目标:1、了解降落伞的发明和发展历史;知道降落伞的组成和用途。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知道降落伞下降的速率与空气的阻力有关系。3、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4、通过对降落伞的观察、制作和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6、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教学重点:知道降落伞的组成和用途;知道降落伞下降的速率与空气的阻力有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对降落伞的观察、制作和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课前准备: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2、各种降落伞的图片、资料,实验记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同学们。你知道他有什么用途吗?(展示图片)总结:降落伞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航空运动、空降伞兵、空难救护、飞船返回地面、卫星回收等。2、你知道降落伞是怎么发明和发展的吗?阅读教材36页降落伞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汇报3、制作降落伞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组织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学生汇报教师让学生说说。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制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同。教师巡视并且指导。4、(活动)投降落伞。比比看谁的降落伞好?5、讨论说说谁的好为什么?(下降的平稳、不乱晃)你认为降落伞的好坏与什么有关?你打算怎样解决?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作用学生自学学生开始讨论。学生分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降落伞。学生到室外投降落伞讨论分析:降落伞怎样才算好相同问题的同学结成一组讨论了解降落伞的的用途了解结构和发展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制作的能力观察降落伞的使用问题。尝试解决 你能预想一下问题的结果吗?交流学生的想法。延伸回家以后自己可以先进行一下试验,看谁能找到答案。板书设计9、降落伞伞面:大小形状伞绳:多少长短重物:轻重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知道降落伞下降的速率与空气的阻力有关系。2.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3.通过对降落伞的观察、制作和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4.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5.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教学重点:知道降落伞下降的速率与空气的阻力有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对降落伞的观察、制作和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课前准备: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2、各种降落伞的图片、资料,实验记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且预想了实验方案,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吧!2.说说你们组研究什么问题,怎样进行研究?(降落伞的下降的速率可能与伞面的大小、伞绳、空气气压、重物有关系)设计、完善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尝试解决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试验,教师分别进行试验指导(学生边试验边填好表格,做好试验记录)帮助有困难的组完成实验设计指导各组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实验总结。学生交流本组的实验结果,总结降落伞的下降速率快慢的原因。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试验讨论交流体验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延伸7、自己调整自制的降落伞,看谁能把一个鸡蛋从而层楼降落而不坏。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板书设计9、降落伞降落伞的速率与伞面的大小、伞绳的多少和重物的轻重有关系课后小结:10、飞机教学目的:1、通过机翼上升实验和螺旋桨的牵引实验,感知飞机是如何飞行的。2、知道一些飞行器,主要是飞机的发明和发展过程。3、通过制作滑翔机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感知飞机的飞行。4、通过对飞机飞行过程的研究,发展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机翼上升实验和螺旋桨的牵引实验,感知飞机是如何飞行的。难点:在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后,通过制作滑翔机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感知飞机的飞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飞机的相关资料;电风扇;螺旋桨等。学生准备:学具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资料1、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更加复杂的机器——飞机。课前,同学们已经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小组同学整合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资料准备汇报。小组同学汇报资料:飞机的发明,发展等。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认识飞机的发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刚才通过我们的介绍对于飞机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还由一些问题我们还是由一些疑问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教师演示实验:机翼的上升实验。3、教师演示实验:螺旋桨牵引力的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通过机翼上升实验,初步了解飞机上升的原理。学生提问:在实际生活中,又是什么力量是机翼上升的呢?4、通过两个实验,学生了解:飞机是由于发动机转动螺旋桨产生牵引力或直接向后喷气产生推力,是飞机加速前进。在飞机向前运动时,空气流过机翼,产生升力,当飞机达到一定的速度时,飞机就能升空飞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认识到螺旋桨的作用板书设计: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滑翔机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感知飞机的飞行。2.通过对飞机飞行过程的研究,发展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机翼上升实验和螺旋桨的牵引实验,感知飞机是如何飞行的。教学难点:通过制作滑翔机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感知飞机的飞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飞机的相关资料;电风扇;螺旋桨等。学生准备:学具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指导学生了解滑翔机的工作原理1、介绍滑翔机的飞行原理:滑翔机没有发动机,它有多种飞行方式,其中一种常见的起飞方式用小型飞机把它拖到高空,然后再利用气流在空中翱翔。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滑翔机的飞行原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滑翔机组织学生制作滑翔机模型组织学生制作学具中的滑翔机模型。2、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飞机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最长。1、学生制作并在教师带领进行试飞。2、试飞后,进行改进,准备参加比赛。培养学生合作、制作的能力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课后小结:11、人造天体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探测宇宙空间的工具与空间技术的应用。2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3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4培养搜集信息、资料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一些探测宇宙空间的工具与空间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知道一些探测宇宙空间的工具与空间技术的应用教学准备:有关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行星探测器、宇宙空间站的文本、图片、影视资料;各种航天器模型;制作“神州号”宇宙飞船模型的材料等。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人造天体的图片谈话:这是什么?你知道吗?讲解:每一张天体的图片的名称谈话: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索器、人造空间站等都是太空中的人造天体。对于这些人造天体你有什么想研究的内容吗?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造天体(板书课题)学生观察、交流学生倾听学生思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二、导入新课谈话:你看到这些人造天体,你认为人造天体与宇宙中的自然天体有什么不同吗?小结:人造天体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讲解: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成功的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天空的时代。我国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使用自己研制的长征1号火箭,成功地向太空反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是我国称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第5个靠自己力量把卫星发射上天的国家。你还知道人造卫星的哪些知识,能介绍给大家吗?小结:录像谈话:在人造天体中除了人造地球卫星,还有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人造天体,你能介绍给大家吗?小结:录像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展示、讲解自己的资料(发展、用途、作用、种类)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活动,做一张人造天体的知识展报展示讲解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三巩固教学制作:我国“神舟”5号的模型作业:查阅有关宇宙空间站的资料,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的生活情况学生制造展示课下搜集培养制作能力板书设计:11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人造天体航天飞机星际探索器人造空间课后小结::12、太空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太空探索所付出的努力2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设想解决空间生活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太空探索所付出的努力教学难点:想象太空生活教学准备:太空环境的资料,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造天体,你从中知道哪些知识,能讲给大家吗?谈话:我们利用人造天体逐渐进入到太空,你知道人类是怎样进入到太空的吗?人们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回忆、交流回忆巩固学习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出示人类进入太空的图片谈话:这是人类进入太空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故事吗?小结:1961.4.12加加林第一个升上太空的宇航员;1965.3.18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行走;1969.7.21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表面。谈话:人类进入太空的生活与地球的生活一样吗?为什么?小结:因为太空中没有人生存所需要的空气和水;其次是太阳光辐射强烈,温差极大;再是物体失去重量,飘浮在空中。谈话:宇航员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小结: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呼吸、食物与水、洗澡、隔热防寒、失重、睡觉等)谈话:宇航员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生活工作,会给我们带回哪些信息?小结:宇航员的在太空中的重要性学生观察讲述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资料,并且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了解人们探索宇宙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搜集资料能力三、巩固教学1阅读课文中的资料2作业:收集人类探索宇宙和有关宇宙的知识学生阅读交流课下完成培养交流表达能力板书设计:12、太空生活生活与工作中的基本问题解决方案呼吸食物及饮水洗澡隔热与防寒失重与别人交谈课后小结: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教学难点: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有关的资料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宇宙中的知识,通过你的学习,你还有想研究的内容吗?谈话: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有关宇宙的内容(课题板书)学生思考交流由学生喜欢的问题入手进行学习,培养问题意识新课教学谈话:我们也是宇宙中的一份子,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是什么样的呢?有多大呢?谈话:如果黑板相当于宇宙,那地球会有多大呢?小结:宇宙的意思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意思,它是无边无际的。谈话:宇宙虽然大,但是我们对它也有了些了了解,如:太阳系距离银河系的位置、运动;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有多大。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小结:银河系和银河系以外的知识谈话:我们目前了解宇宙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也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辛勤研究得来的,你知道哪些科学家为我们做出了贡献?小结:以学生做的展板为例进行小结学生想象讨论交流学生阅读课文进行交流再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按照年份的变化将科学家排列进行介绍(展板)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合作意识了解宇宙当中的银河系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巩固教学谈话:你认为宇宙有没有边缘?宇宙里的星球会不会消失?地球外的星球上有没有外星人?学生讨论猜想交流板书: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河外星系(10亿多个银河系)银河系(1000多亿颗恒星)课后小结:14.无土栽培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无土栽培的栽培方式。2、指导学生制作营养液、初步学习无土栽培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通过参与无土栽培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不懈地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制作营养液,初步学习无土栽培技术。难点: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参与无土栽培过程。教学准备:分组进行准备无土栽培所需容器和材料;若干个种苗、营养液、水、固定种苗的基质。调查用的记录纸、各种无土栽培的植物图片。小花盆、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技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学习无土栽培技术。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观察与讨论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北京锦绣大地的无土栽培车间。讨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观察(栽培的莴苣、油菜、三叶芹、草莓、甜椒、番茄、茄子、甜瓜等)学生进行讨论:“无土栽培技术有什么特点?”(没有污染、没有病虫害等)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了解新技术(无土栽培)的特点。观察与调查指导学生了解用基质栽培蔬菜的特点。指导学生认识一些营养液。学习怎样配置营养液。5L自来水+硝酸钾3g、硝酸钙5g、硫酸镁3g、磷酸铵2g、硫酸钾1g、磷酸二氢钾1g调查:在栽培这些植物的时候,是用哪些材料来代替天然土壤的。调查:在栽培这些植物的时候,是怎样给植物施肥的。学习配置营养液。学习配置营养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活动与交流组织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栽培一棵植物。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按照无土栽培技术操作过程有序的栽培植物。请同学们欣赏自己种植的作品。介绍自己的栽培经过和体会。培养学生栽培技术的操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布置作业课下细心照顾自己栽培的植物,并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板书设计:14.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技术的好处:无污染、无病虫害、效率高、品质好……营养液配制:5L自来水+硝酸钾3g硝酸钙5g硫酸镁3g磷酸铵2g硫酸钾1g磷酸二氢钾1g课后小记:15.温室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温室采用了多种技术为植物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养料等。2、初步具有观察、想象、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设计简易温室的实践能力。3、感受科学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温室采用了多种技术为植物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难点:设计简易温室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温室中各种设备的图片、录像或课件。小组准备:制作“小温室”的塑料薄膜、支撑棍、胶条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冬天能吃到哪些反季节生产的蔬菜?讨论、汇报引入对温室的研究学习新课谈话:在寒冷的冬季,室外冰天雪地,温室内为什么能生长蔬菜、瓜果和花卉等多种植物呢?(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植物生长条件的知识,启发学生归纳和整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知识系统化。)提问:温室里是怎样给植物生长创设了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的?(引导学生观察温室的各项设备,关注温室技术)研究1:冬季和夏季,在温室中如何分别给植物创设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研究2:在温室中如何给植物的生长创设适宜的养分、水分、湿度和空气条件?研究3:在温室中如何给植物的光合作用创设适宜的空气条件?小结:P65、66观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自选1~2个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分组研讨全班交流看书阅读使学生了解温室为植物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养料等。使学生了解温室采用的一些技术感受科学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关系。活动:用透明塑料薄膜,在教室的窗台处,设计并搭建一个“小温室”。(准备充足的材料和工具)提示:要考虑如何进行观测的问题(种植什么植物?温度计、湿度计的位置?搭建?……)分组设计全班交流分组制作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设计简易温室的实践能力。布置作业在“小温室”中种植几种植物,并定时地观测记录“小温室”里的温度、湿度和植物生长情况。板书设计:15.温室技术温室为植物生长创设的环境条件:温度、养分、水分、湿度、空气、光照课后小记:16.克隆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美好前景。2、初步具有描述科学技术内容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具有搜集克隆技术资料的能力。3、对克隆技术的内容有兴趣,对最新克隆技术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克隆技术是繁衍生物的一种细胞工程。难点:感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你知道克隆羊“多莉”的哪些事情?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多莉”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学习新课科学家是怎样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多莉”来的呢?(克隆技术改变了哺乳动物孕育和繁衍后代的规律,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就可以孕育出具有同样遗传特性的生命物质。)如果用克隆技术克隆出许多个你,你将如何对待呢?克隆技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前景?你是怎么想的?(人们了解和操纵生命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它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恩惠,克隆羊拉开了生物学世纪的序幕。)阅读:P69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阅读:P70—71我们如何迎接生物学世纪的到来,成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了解克隆技术是繁衍生物的一种细胞工程。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了解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美好前景。感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造福人类,也能毁灭自己。课堂小结:克隆技术是繁衍生物的一种细胞工程。它可以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布置作业用资料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板书设计:16.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生物复制、细胞工程课后小记:17.机器人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技术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2、感受人类智慧的无限创造力。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机器人技术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感受人类智慧的无限创造力。难点:制作机械手、设计未来的机器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的图片或音响资料,制作机械手的材料(塑料管、小绳、竹竿等。学生准备:有关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的资料,设计未来机器人的用纸、笔或软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你们了解机器人的事情吗?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器人的事情?板书课题。播放机器人的音像资料。学生讨论学生观看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认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问题:你们在课下已经查阅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谁来说说最早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机器人技术是怎样发展的?总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学生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和用途谈话:我们先观察课文中的机器人,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吗?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几种机器人以外,你知道机器人还有哪些用途?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边记录边分类。谈话:1985年,前苏联发生了一起家喻户晓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全苏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棋手恼羞成怒,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提问:机器人能和人友好相处吗?机器人发生事故的原因是什么?5.总结:机器人技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硬件系统故障;软件系统故障;电磁波的干扰等。因此,机器人技术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的。如果机器人的某个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给人类带来麻烦。学生汇报。根据情况,也可让学生展示自己上网搜集或查阅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可采用小组竞赛或打擂台的形式,学生进行汇报。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意识。了解机器人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人们的不断改进。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设计和制作活动制作机械手提问:怎样用塑料管、小绳和一根竹竿等,制作一个机械手?你能用这个机械手拿起小球等东西吗?设计未来的机器人谈话:请你先想一想,未来的机器人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你的设想画下来。谈话:请大家将自己的设计图保存好。下节课再进行展示和交流。制作机械手机械手抓球比赛学生设计(画图或用软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自信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布置作业课下继续设计,完善方案,进行展示和交流。板书设计:17.机器人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动作课后小记:18.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知道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当代高技术。2、知道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3、初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知道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难点:初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计算机教室、手机。学生准备:关于信息技术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每天的学习、生活与电视、电脑、电话有什么关系?这些电器设备有什么特点?讨论、汇报(传递信息等)引入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认识。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1.谈话: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信息”、“信息技术”,它们是什么涵义呢?2.小结:信息是指所有用语言、文字、数据、符号、图像、声音等表示的内容。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有关技术。其中,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当前发展十分迅速的。分组学习关于信息技术的资料,并汇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方面。认识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谈话:今天,我们坐在计算机教室,又学过计算机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面前的计算机?讲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计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谈话:计算机都可以做哪些事情?你会用计算机做哪些事情?教师小结:P76学生观察汇报学生讨论,边汇报边演示学生阅读认识计算机的组成感受计算机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认识通信技术讲解:在信息技术中,当前通信技术也发展迅速。比如说手机。提问:手机有哪些功能?谈话:手机是如何工作的呢?小结:总之,当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学生汇报阅读P77、78感受通信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布置作业给老师或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板书设计:18.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其他技术课后小记:19海洋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知道海洋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2、知道海洋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认识发展海洋技术的重要性。3、培养对海洋的热爱,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海洋技术,知道海洋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培养对海洋的热爱,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情感。难点:知道海洋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认识发展海洋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海洋科学考察船、海洋卫星、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钻井船的图片;有关海底世界和海洋生物的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有关海洋技术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占71%。谁知道,海洋有什么特点?海洋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看音像资料。汇报:课前搜集到信息。引起学生对研究海洋兴趣了解海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提问:海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2讲解:因为海洋是影响全球气候和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海洋进行观测是十分必要的。3如何观测海洋呢?学生汇报看音像资料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了解海洋资源及开发1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谈话:海洋中还有许多人类可利用的资源。2提问:海洋中有哪些资源?人类是怎样开发的?与陆上开采比有什么难度?小结:总之,海洋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看音像资料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补充)学生讨论保护海洋的措施了解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特点、难度及其意义。培养对海洋的热爱,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情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海上城市或海底设施,说说你们的主要设想。板书设计:海洋观测19.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课后小记:自行车PAGE4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