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分析 《功和机械》复习主要包括功和简单机械两大部分内容。在历年的中考中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在6分左右,本章内容复习利用1课时,本课时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在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分类应用及杠杆平衡条件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针对典型的作图,回顾杠杆五要素及分清省力和费力的道理 2、通过自学,利用典型例题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各种杠杆和滑轮的认识,体验物理知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密切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及应用 2难点: 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作图 四、学习资料和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评价”作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参与、互助合作来巩固知识,通过“学案”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将“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复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质疑现象、解释规律、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过程 一 、 杠杆与滑轮 知识回顾 杠杆 1.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 l1 阻力臂 l2 通过作一作,寻找规律 例:画出图中力F对 支点O的力臂l 。 教学内容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② 获取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阻力F2/?N 阻力臂l2/?m 阻力×阻力臂F2l2/N·m 动力F1/N 动力臂l1/m 动力×动力臂F1l1/N·m 1 1 0.15 0.15 1 0.15 0.15 2 1.5 0.10 0.15 3 3 0.?05 0.15 4 1.5 0.2 0.3 1 0.3 0.3 5 2 0.15 0.3 6 3 0.1 0.3 ③ 归纳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F1×l1=F2×l2 学生活动 例 右图所示杠杆平衡吗? 作如下变化,杠杆能平衡吗? 若左侧加一个相同钩码; 若右侧减一个钩码; 支点右移一格; 左侧钩码组左移一格。 杠杆分类 ①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 例:开瓶起子、羊角锤起钉子、剪铁皮的剪子 ②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省距离,但费力。 例:钓鱼杆、使用筷子、用大扫帚扫地 ③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 例:天平 滑轮 1.定滑轮 定滑轮杠杆示意图;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通过写一写,回顾知识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动滑轮 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3.滑轮组 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重, 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拉力与重物移动距离的关系: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n倍。 s = nh 滑轮组应用 例 一根绳子最多能承受300 N的拉力,要提起1 000 N的重物,应用什么样的滑轮组?(动滑轮重力不计要求向下拉且滑轮个数最少)用这个滑轮组最多能提起多重的物体? 解析: n 应为整数 n = 4 应用两“动”两“定”滑轮组, 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下最多能提起: 二、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的概念 ①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③用百分数表示。总小于1。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直接测量量为G、F、h、s , 用公式计算中间量W有= Fs , W总= Gh 。 计算机械效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轴摩擦、动滑轮重、物重有关。 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例 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G=12 N的物体 匀速提升20 cm。所用的拉力F=5 N,所做的有用 功为 J,机械效率为 , 当改为提升18 N的重物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为 。(忽略绳重和滑轮与轴的摩擦) 课堂练习2:如图所示,每个滑轮均重12 N, 用滑轮组拉着重1 000 N的物体A沿水平方 向以0.2 m/s的速度匀速向左移动,拉力F 的功率为32 W。(不计绳重及机械内部摩擦)求: (1)拉力F的大小;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