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1)季风气候显著;(2)气候复杂多样。 2、分析:(1)本课教材选自义务教育商务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部分。“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第一目首先通过地图介绍了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通过阅读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通过地图和活动介绍了我国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目通过图片、文字、活动介绍了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1)重点:学会运用各种资料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2)难点:分析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1)掌握我国的气候特征; (2)读图找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大致范围,掌握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 (3)读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2、分析:(1)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读“我国的气候类型图”分析概括我国的气候特征; (2)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读“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找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大致范围,并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性质; (3)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读“中国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三、教材问题诊断分析: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课前回顾:(1—2分钟)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我国的地形特点是什么?三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明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导入:展示“广州花市”、“哈尔滨冰雪节”两张景观图,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两个地方会出现不同的风光? 板书课题:气候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差异思考,自然得出结论:两地气候差异很大。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我国的气候特征; (2)读图找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大致范围,掌握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 (3)读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三)自学精讲(25分钟) 自学精讲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问题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我国的气候类型图中总结规律。 问题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哪里? 对比冬夏季风的性质,完成下表: 发源地 风向 性质(冷暖、干湿) 冬季风 夏季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学精讲2: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问题3: (1)读图2-2-4和图2-2-5回答:我国降水的时间和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完成P32活动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问题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 问题2:(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 (2)对比冬夏季风的性质: 发源地 风向 性质(冷暖、干湿)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风 干冷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东南风、西南风 暖湿 问题3:(1)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是:降水的时间(季节)分布规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 降水的空间(地区)分布规律: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地形因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季风(季风区降水多)。 让学生从我国的气候类型图中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要求:教材中的每一副地图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从中国的气候类型图的图例中你能分析总结出几条中国的气候特征?从中国的气候类型图中你可以看出哪种气候分布最广?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从图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1、记忆当堂重点知识; 2、完成新地理同步P27—27:1、2 (六)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是什么? 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 冬夏季风的性质:冬季风—干冷,夏季风—暖湿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的时间(季节)分布规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 降水的空间(地区)分布规律: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3、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 4、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1—2分钟) (1)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有何差异? (3)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气候的第一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板书标题:气候复杂多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内容的内部结构和学习思路。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读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3)在图上记住我国的5种气候类型,并学会分析气候特点。 (三)自学精讲(25分钟) 自学精讲1:气温分布特点 问题1: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完成P34活动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问题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一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问题3:我国有哪几种气候?气候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地图上记住中国5种气候的分布及学会分析其气候特点。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问题:(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和800㎜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亚热带与暖温带、干湿区中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气候类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3)我国的5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自学精讲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对归纳“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区、1月气温分布图、气候类型图找到秦岭-淮河一线,总结规律,化繁为简。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要求:在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区、降水的地区分布图、1月气温分布图、气候类型图找到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点拨:在中国的降水的地区分布图种找到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找到0℃等温线,观察这两条线与秦岭-淮河一线有什么关系?在中国的干湿区和温度带分布图中找到秦岭-淮河一线,观察秦岭-淮河一线与干湿区和温度带中的分界线有什么关系? (四)当堂训练(10分钟) 完成相关作业。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和800㎜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亚热带与暖温带、干湿区中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气候类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冬季: 1、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夏季: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我国的气候类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