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1)地势西高东低;(2)地形复杂多样;(3)主要地形区。 2、分析:(1)本课教材选自义务教育商务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从中国地形的多样性的分析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地形的分类及其分布,并通过“活动”课练习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地形的分布大势。从中国地形的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的分析出发,具体分析中国的地势大至由东向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地势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等的影响。进一步介绍我国各类地形区的分布大势,分别介绍了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山脉分布以及分布于山脉间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区所处的位置。 (2)第一目通过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形象的感知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了解每一级阶梯的地形特征。第二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有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可以宏观感受地形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地形类型结构图进一步概括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时,能够看出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结合地形区的分布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第一目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三目通过地图介绍了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结合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落实其所在的地形区,通过具体地形区的分布更好地理解地形地势的总体特征。 重点:通过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1)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3)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山区的优势和劣势。 (4)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分析:(1)第一课时: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的影响;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学会分析山区的优势和劣势。 (2)第二课时: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记住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主要地形区。 三、教材问题诊断分析:本课的难点是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带来的影响,因为这部分内容只有文字叙述没有相关图片,这就要求学生有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能力要求层次较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从直观方面入手,利用图片分析引导,举例论证,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第1课时 ㈠课前回顾:(1—2分钟) (1)地形的概念? 地形是指地球陆地的表面 。 (2)地势的概念? 地势是指一个地区地面 的总体形势。 (3)五种地形类型是? 明确: 明确地球陆地表面的5种基本形态。 (2)让学生明确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对初中生来说有一点的抽象性,首先让学生明确有关地形、地势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导入: 播放“歌曲大河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向东流,这跟什么有关? 板书标题:地形地势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引发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从而自然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㈡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 (2)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的影响。 (三)自学精讲(25分钟) 自学精讲1:地势西高东低 (1)完成P23读图1、2,归纳我国的地势特征; (2)参照各阶梯景观图片,说说各级阶梯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明确:(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 (2)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大致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一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从第一阶梯向北、向东,海拔迅速下降到2000—1000米,为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二阶梯以东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为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地势 平均海拔 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 第二级阶梯 2000—1000米 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自学精讲2:地势对我国的影响(学生对“问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分两个步骤进行:先讨论,后总结。) 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小组讨论)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要求:让学生讨论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 教师提示: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情况又会怎样;水往低处流,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举例:千里江陵一日还,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联系实际我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分析地势对水能的影响。 明确: 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一方面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降水;另一方面使得我国主要河流多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水上交通。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㈦当堂训练(10分钟) 1、背诵: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 平均海拔 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 第二级阶梯 2000—1000米 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2)地势的影响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地势对水能的影响: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完成相关作业。 ㈧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地势西高东低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地势 1、地势特征: 2、各级阶梯的特点: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课时 ㈠课前回顾:(1—2分钟) (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2)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米以上,地形以 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 在 米,以 、 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米以下,以 、 为主。 (3)说说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的影响。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导入: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盆地、平原镶嵌其中,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明确: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 平均海拔 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 第二级阶梯 2000—1000米 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2) (3)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地势对水能的影响: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 板书标题:地形地势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知道山脉和地形区的关系。 ㈡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 (2)记住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三)自学精讲(25分钟) 自学精讲1:我国地形的特点 (1)读图2-1-3完成读图题1,归纳我国的地形特点; (2)山区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明确:(1)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广大。 山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利条件:山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山地风光优美,利于发展旅游业; 山地地势起伏大,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不利条件: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相对落后;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自学精讲2: 主要地形区 (1)读图(2-1-2)找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完成P24读图题第2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明确:让学生上讲台指图回答 ㈦当堂训练(10分钟) 1、背诵当堂重点内容; 2、完成相关作业。 ㈧课后小结 1、地形特征: 2、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3、山区对经济开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 我国地形特征 我国主要地形区 山区对经济开发的影响 第三课时 ㈠课前回顾:(1—2分钟) 1、地形特征: 2、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3、山区对经济开发的影响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明确: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广大; (2)让学生指图说出; (3)有利条件:山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山地风光优美,利于发展旅游业;山地地势起伏大,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不利条件: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相对落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导入: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盆地、平原镶嵌其中,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板书标题:地形地势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知道山脉和地形区的关系。 ㈡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在地图上识记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了解山脉的作用。 ㈢自学精讲(25分钟): 自学精讲1:山脉走向的判读 读图找出我国:①东西走向的山脉;②找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③找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④找出南北走向的山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明确: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贺兰山 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 自学精讲2:主要地形区 1、完成教材P29活动1; 2、找出我国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3、完成教材P29活动2; 4、思考山脉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师生活动: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住我国的山脉和地形区”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记图,通过山脉记住地形区。) 明确:(1) 西侧 山脉 东侧 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 四川盆地 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 太行山脉 华北平原 北侧 山脉 南侧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青藏高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2)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雪峰山——巫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 ㈦当堂训练(10分钟) 完成相关作业。 ㈧课后小结 一、不同走向的山脉: 1、东北—西南走向: 2、东西走向: 3、西北—东南走向: 4、南北走向: 5、弧形走向: 二、山脉的作用 1、地形区分界线(见P29:1) 2、阶梯与阶梯分界线: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二、不同走向的山脉: 1、东北—西南走向: 2、东西走向: 3、西北—东南走向: 4、南北走向: 5、弧形走向: 三、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2、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 4、三大丘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