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冬去春来,紧张忙碌的新学期又将开始,在这个新学期里,我继续承担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一、教学指导思想1.教材既系统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以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2.教材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系统性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此,以往的教材常采取一种显性化、集中化的方式呈现这些要求,这种呈现方式使教材看起来更像是道德箴言集,而非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教材。本教材力图克服这种单一、刻板的呈现方式,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生活作为建构教材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核心,将系统性的要求糅合于儿童生活中,从而柔化生硬的道德规范,内化外在的道德要求。3.以生活的逻辑构建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需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儿童生活具有多重性。这种多重性是指儿童生活蕴含着多重因素,包括儿童多重的生活空间(如家庭、学校、社区),儿童多重的生活角色(家庭的成员、学校中的学生、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文化与历史的建构者等),以及儿童多种角色的冲突(规则与自由的天性、规则的遵循者与建构者等)。因此,教材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儿童生活的多重性,使教材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生活是不断扩展的,具有动态性。4.因此,教材的结构也是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和拓展的。教材的内容是从儿童生活中凝练出来的,建构起相互关联的主题域,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可能导致的教材内容松散、琐碎的问题,使儿童生活以相对集中的方式整合起来,同时也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以系统的、隐性的方式渗透在教材之中,从而使教材既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系统要求,又将儿童生活完整地显现出来,真正使儿童通过生活本身获得道德发展。5.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同时注重人类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因此,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构建能力为宗旨,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通过设计多种生活事件、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反思其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同时,儿童这种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并非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也并非儿童在孤立的、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的,必须积极地与人类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6.任何道德自主的决定在其背后都是有历史、文化、社会的渊源。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自主发展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为了培养儿童的品德,发展其道德自主性,教材需要传递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通过这种直接传授,帮助儿童拓展其道德生活的视野,使其获得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可能性。道德生活经验的直接传递符合儿童心智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对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对此,教材或是叙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或是展现不同的传统风俗、习惯,或是直接呈现儿童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等。同时,教材也注重在使用已有的人类道德生活经验时,为儿童留下自主的思考空间,让儿童能够对教材内容作出评析乃至质疑。二、常规教学㈠教学目标1.同伴交往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校内生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学生实际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交往问题。由于一些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缺乏同伴观点采择能力,不能设身处地从同伴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从而导致其不被同伴接纳,同伴交往失败的情况。一些学生因同伴的个性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否定同伴、不尊重同伴,甚至排斥同伴。一些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出现同伴交往能力不足的情况,个别学生还出现退缩性交往行为的情况。对此,本单元设计了以学生同伴交往为主题的内容。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是以充分认识交往主体为基础的,所以,本单元的同伴交往主体是以儿童的自我认识和对交往同伴的认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同伴交往观,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丰富学生同伴交往的经验。2.社区是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教育性、娱乐性,对学生的健康生长有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社会空间而言,社区是学生日常接触较多、情感联系较深的社会空间。学生已有初步的社区生活经验,对社区的人、事、物较为熟识,对社区也有一定的情感认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性学习,学生并不清楚社区生活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不太了解社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区生活意识、邻里交往观念也相对缺乏。另外,社区不仅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各种成长资源的重要的社会空间,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性学习、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空间、实践空间。作为积极的、主动的社区成员,学生不是被动的社区生活参与者,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于社区,例如,以实际行动改善社区环境、提出改进社区生活的建议等。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新社区的不断建立,新社区的建筑结构、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社区成员的交往方式。如何解决新社区中出现的邻里关系淡漠的问题,建构一种温馨和谐、具有人情味的社区邻里关系,也是学生应该拓展的社会性学习内容。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设计了“社区与家乡”这一学习主题,以便进一步丰富学生社区生活经验和提高社区生活能力。3.公共环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良好的公共行为方式,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道德。从学生初步、零散的公共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还相对薄弱,也缺乏对公共设施价值的认识,无法将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落实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并不少见。在遵守规则上,学生的认识还有许多模糊之处,遵守规则的意志也不坚定,尤其体现在具体的、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如许多人不遵守规则以及无人监督时,到底要不要遵守规则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学生进一步学习,厘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遵守规则的问题。此外,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应是学生公共生活必备的情感。但在关爱内涵、关爱方式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在现实中,学生会以为只有在某种特殊时刻或突发重大事件情况下才需要献爱心,认识不到关爱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在他人需要时。更多的是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方式,不从他人需要的角度给予关爱,不是真正的关爱;不尊重别人人格的关爱方式,也不是真正的关爱。4.公共环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良好的公共行为方式,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道德。从学生初步、零散的公共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还相对薄弱,也缺乏对公共设施价值的认识,无法将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落实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并不少见。在遵守规则上,学生的认识还有许多模糊之处,遵守规则的意志也不坚定,尤其体现在具体的、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如许多人不遵守规则以及无人监督时,到底要不要遵守规则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学生进一步学习,厘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遵守规则的问题。此外,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应是学生公共生活必备的情感。但在关爱内涵、关爱方式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在现实中,学生会以为只有在某种特殊时刻或突发重大事件情况下才需要献爱心,认识不到关爱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在他人需要时。更多的是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方式,不从他人需要的角度给予关爱,不是真正的关爱;不尊重别人人格的关爱方式,也不是真正的关爱。(二)教学资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直接的生活领域是家庭、学校。尽管学生对直接的生活领域很熟悉,但对这些生活领域的内容往往是“日用而不知”,对这些领域中的人、事、物只有粗浅、零星的感性认识。因此,本册教材针对学生熟悉的、直接的生活领域,设计了提升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生活经验的内容。具体来说,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学生成长主题、学校生活主题的内容,这些内容聚焦在自我与同伴交往上。学生的同伴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册教材针对自我与同伴交往问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学习,提升学生同伴交往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部分内容也与本套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同伴与交往”单元一起,构成中年段教材完整的同伴交往话题的内容。本册教材根据“自我与同伴”“社区与家乡”“公共生活”“交通与通信”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长大”“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和通信”四个单元,内容涉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生自我健康成长部分的课程内容,以及学校、社区、国家等生活领域的课程内容。根据“自我与同伴”学习主题设计了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第一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对同伴的认识,以及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根据“社区与家乡”学习主题设计了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第二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从地理位置,从空间中的人、物、事的角度了解社区和家乡,引导学生为社区和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据“公共生活”学习主题设计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三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生活规则、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等。根据“交通与通信”学习主题设计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第四单元内容着重围绕公共生活中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来展开。(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足迹不止在家庭、学校,他们已初步接触了社区生活、公共生活。由于缺乏对这些生活领域的系统了解,学生对社区和公共生活的认识都是零散、偶然的,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共生活意识、良好的公共行为,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更不足以引导学生积极建构有意义的社区生活、公共生活。因此,本册教材选取了离学生生活稍远的社区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的内容,以便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社区生活、公共生活,帮助学生打开这些相对陌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学生在这些生活领域中的生活经验。为此,本册教材设计了“社区与家乡”“公共生活”“交通与通信”三个学习主题。这些学习主题也为后续教材中家乡文化与家乡发展,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国家生活中的传媒与网络、劳动与行业等学习主题作铺垫。(四)教学方法设计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三、因材施教1.“活动园”既包括班级内的现场活动,也包括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内的现场活动既有小组或全班活动,也有个体活动。个体活动形式有动手参与的活动,也有反思活动。2.“交流园”既包括交流经验、观点、思想的活动,也包括辩论活动。严格说,“交流园”与“活动园”有交叉的地方,二者的区别在于,“活动园”里的活动不仅有语言交流,还需要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而“交流园”里的活动则主要是语言交流的活动。3.“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都是阅读活动。“阅读角”里的材料类型比较丰富,有来自同龄人的作品,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寓言、童话,有哲理性的文章。“故事屋”里的材料选取的是故事性强的文章。“美文欣赏”里的文章则多是来自名家的经典作品。阅读类的栏目对教学活动起到补充、指引、提升的作用。材料中人类情感体验的精华,则可以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互印证、共激、共鸣。4.“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属于资料性栏目,它们共同的定位是学习活动的辅助。“小贴士”侧重提示活动注意事项,尤其是活动方法和活动安全方面的提示。比如教材中有不少调查类活动,伴随着这些调查活动的“小贴士”就是调查方法的提示和活动安全的提醒。“知识窗”呈现的是常识性资料。“相关链接”呈现的是与本课学习活动相关的事实资料,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范例和借鉴。5.范例:学习活动示例。教材呈现的范例不再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是便于学生打开思路。范例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域差异等,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现实情况,所以,这部分的设计会给予一定留白,方便学生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验。6.主持人:学习活动的串联与引导.主持人是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会出现在教材中不同的地方。主持人的主要功能是活动导人、拓展和总结,它指明了学习方向和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主持人的话。四、自我提高教师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而教学本身又是教师经验的重要来源。为了方便教学,也为了更好地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教学参考书融入了经过课堂检验的课堂实录。虽然课堂实录可以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但却不适合所有班级的具体情况。因此,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后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新发现、新理解和新创意,并把它们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起点。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会反思。第一,把反思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更需要学校整体德育的共同努力。因此,本课程的评价要从评价教学结果转向以评价教学过程为主,即从评价学生的表现转向以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为主。而教师的反思又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路径。第二,把反思作为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反思教学的过程既是检验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过程。因为,每次教学随机生成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学生的道德需求或者道德困惑,也包括了这些需求或者困惑在教学这个特殊场域中的特殊表现,而这些都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未来教学的重要依据。附:教学进度表(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教学进度表章节题目课时自至备注第一单元同学相伴83.1—3.261.我是独特的23.1—3.52.不一样的你我他23.8-3.123.我很诚实23.15-3.194.我们在一起23.22-3.26第二单元我从小生活的地方63.29-4.165.我的家在这里23.29-4.26.我家的好邻居24.6-4.95号清明节假期7.请到我的家乡来24.12-4.16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64.19-5.148.大家的“朋友”24.19-4.239.生活离不开规则24.26-4.3010.爱心的传递着25.10-5.14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55.17-6.1111.四通八达的交通25.17-5.2112.慧眼看交通15.24-5.2813.万里一线牵25.31-6.4期末复习6.7-6.11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