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时间柔弱无骨,在悄然流逝着,随着时光的游走,一个崭新的学期即将开启。在这个新学期里,我继续担任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个质的突破,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好地提升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做合格公民。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教学指导思想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做人”,不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或者观念领域的内容,因而,本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让学生在观念上知道一个或者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做人”,更不只是技能学习的问题,因而,本课程的核心不是让学生学会诸如刷牙、打扫卫生和叠衣服等生活技能;“做人”,也不是单纯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灌输,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对德性的研究“不是为了了解德性,而是为了使自己有德性”。类似的,学做人不是关于人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关于人的技艺活动,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的实践活动。因而,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2.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程,在内容上,除包含以往小学阶段的品德、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上述几门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品德课程的教学可以按其内容的学科相关性划分为心理课、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或者生活课和社会课。上述划分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误解。以学科分划观念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综合课程建设初期阶段的样态。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这种拼盘式的综合观念,进一步明确此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使这些综合在一起的多领域的知识,围绕着“做人”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3.德育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德育课程应该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当然这种关注既有品德教育,也有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儿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有关的;有些则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得开。德育课程对生活的关注应采取一种整体关注的方式,将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同时实现多种教育目的。4.德育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时间(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即使这门课程以“生活”来命名。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所用的时间和获得的经验都不能代表儿童生活的全部。但德育课程却应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二、常规教学㈠教学目标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而设计。前两课侧重从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精神气质的培养,后两课针对学生在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作业拖拉、做事马虎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2.利用这一学期主要处于相对温暖的春季,鼓励学生多到室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包括亲近来自大自然的风、植物和动物,帮助他们克服与大自然的疏离,建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对身边植物的了解与欣赏,以及在与植物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对自己身边常见动物的观察与接触,以及自己与动物共在、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与大自然亲近和共生共存的观念,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时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从大自然中获得快乐。3.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间的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到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4.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本单元有两个层次,为并列关系。前四课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与个体相处,针对同伴群体生活中的乐群、互助、分享、合作四个核心主题,引导一年级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学习解决与同伴相处时遇到的这些问题,从而促成和谐共进、共同成长的同伴关系的形成。最后一课针对学生刚刚戴上红领巾,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中,引导学生学会更加积极、愉快、负责任地生活,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少先队员这个新身份。(二)教学资源分析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由第1课《我们爱整洁》、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3课《我不拖拉》和第4课《不做“小马虎”》组成。本单元四课分别对应整洁、精神、守时惜时和认真细心的好习惯,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具体图示如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不同主题的习惯养成教育,因而,可以考虑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学校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将学习习惯教育课程化,使之成为学校生活的必要环节,系列化为有明确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使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校本化和班本化,与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使之对学生的生活发挥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作用。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由第5课《风儿轻轻吹》、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第7课《可爱的动物》、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四课组成。本单元前面三课主要涉及大自然中的风、植物、动物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最后一课总结本单元的教育观念:与自然共在,感恩自然。鉴于此单元的上课时间多在阳春三月,全国多数地区已经适合开展室外活动,因此,建议本单元内容与学校的春游等与春天相关的教育活动整合,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真正实现校本化和班本化,将本单元的教育内容与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起来,进行人与自然教育主题的价值引导。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个别地区春天到来的时间会比较晚,因此,建议这样的地方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本单元内容的上课时间。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由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10课《家人的爱》、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2课《干点家务活》四课组成。由于家庭生活是多元且相对私密的生活领域,因而,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家庭生活观念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家庭之间的差异,避免干预。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由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第14课《请帮我—下吧》、第15课《分享真快乐》、第16课《大家一起来合作》和第17课《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五课组成,本单元五课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本单元前四课的关键词分别是:乐群、互助、分享、合作。需要提示的是,关于同伴交往的教育是贯穿小学低年级整个阶段的。在本套教材中,一年级上册设置了《拉拉手,交朋友》的话题,重点是适应新生活,结交新朋友;本册设置的《我们在一起》的话题,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并养成在群体交往中的基本行则,学习过有创造性的群体生活。这四个主题,针对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较常出现的以为方式;二年级下册设置了《我们好好玩》的话题,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一起游戏时的规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而设置。目前,部分学校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些问题,并以德育主题活动或者学校特色文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教育设计,建议教师将此教育主题与学校相关教育活动融合进行,实现学校德育的一体化。本单元最后一课,结合单元主题《我们在一起》,突出了学生与其他少先队员、与少先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调整本课的上课时间,进行灵活处理。(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已经有一学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四)教学方法设计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不等同于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抽象的法治概念与具体的法律法规,而是将法治教育蕴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中。教材设计始终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精选具有法治教育意义的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法,学习法律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实施新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可以运用以下教学设计方法。1.以“故事教学”走进“家庭生活中的法”家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如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单元,可引导学生建立家庭生活规则,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建构积极的家庭生活观念;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课,可使用简单的家庭谱系图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启蒙,使其初步了解家庭间的伦理关系。2.借助“角色扮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教育是小学法治教育的内涵与重点。教学可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借助“角色扮演”,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环境理解不同规则的作用,从而学会遵守规则,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习惯。3.设置“情境模拟”,陶冶法治积极情感低年级儿童难以开展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机会。此类教学应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实践等方式,带领儿童充分接触大自然,体验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从而产生对大自然感恩的情怀。由此,让儿童逐渐形成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积极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三、德育渗透教育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阶段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习惯,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的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的自我启航。遵循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儿童与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四、教学评价活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如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因为学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失败了,这种参与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以教师的评价为唯一的标准,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一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附:教学进度表(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教学进度表章节题目课时自至备注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83.1-3.261.我们爱整洁23.1-3.52.我们有精神23.8-3.123.我不拖拉23.15-3.194.不做“小马虎”23.22-3.26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83.29-4.235.风儿轻轻吹23.29-4.26.花儿草儿真美丽24.6-4.97.可爱的动物24.12-4.168.大自然,谢谢您24.19-4.23第三单元我爱我家84.26-5.289.我和我的家24.26-4.3010.家人的爱25.10-5.1411.让我自己来整理25.17-5.2112.干点家务活25.24-5.28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85.31—6.2513.我想和你们一起玩25.31-6.414.请帮我一下吧26.7-6.1115.分享真快乐26.14-6.1816.大家一起来26.21-6.2517.我们都是少先队26.28—7.2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