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6讲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6讲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资源简介

第56讲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考点整合与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我国时空分布 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防御办法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大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
干旱 长时期列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洪涝 暴雨、水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同暴雨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
例1 (2010年高考浙江卷)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3.jpg (71.49 KB)
2011-3-3 12:11
(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__。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 。
A.5—6月 B. 6—7月
C.9—10月 D.10—11月
(3) 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测量目标:台风灾害及其危害。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移动、危害等基础知识,重点考査考生的读图能力,题目设计新颖,凸显能力立意。第(1)小题关注实折线和虚折线的地理含义,台风转向点的移动规律在南北方向上是先向北后向南,在东西方向上是先向东后向西,通过月份可划分为三个时段,具体描述如下:5—8月,向东北方向移动;8—10月,向东南方向移动;10—11月,向西南方向移动。第(2)小题从图2中读取台风中心位于北纬21度、东经128度附近地区,题目所示台风移动的纬度范围大致是从北纬21度移向北纬25。,结合图1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小题考查台风主要是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方式对所经过和影响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探究点二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地 震 滑 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砂、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分布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特征 周期性 偶发性
例2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
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
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解析:此题结合题干所给的信息以及通过读图来分析滑坡产生的原因。从材料和读图看,有易于滑坡产生的地质构造(单斜构造)形成的单面山,岩层的倾向与斜坡的倾向大题一致(顺向岩层),易产生滑坡。加之人为因素的道路施工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使其成为潜在的更大滑坡体,岩层中有相对松软的页岩,在强降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更加松软形成滑动面,使得其上部山体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形成更大的滑坡,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探究点三 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虫灾、鼠灾——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危害 备注
蝗灾 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鼠害 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我国鼠害 分布 本区农业特点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例3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7月27日讯:自进入6月下旬以来,内蒙古草原蝗灾陆续发生,截止7月24日,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已达到5845.3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2675.2万亩,受灾牧民近1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5.7亿。
材料二: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期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发布2007年草原鼠害调查情况:今年全区春季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1071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5225.6万亩。在鼠害严重的地区,一公顷土地上有1400多只老鼠,每天可吃掉上千吨牧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高原蝗灾发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一年内蝗灾发生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
(3)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4)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鼠灾
解析:本题考查蝗灾和鼠灾两种生物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分布规律,并考查了防灾措施。
答案:(1)草原环境特别适合蝗虫生长繁殖,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更易诱发蝗虫大量繁殖而形成蝗灾。
(2)变化规律:一年中夏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低。
原因:夏季气温高适宜蝗虫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冬季蝗虫以虫卵形式存在,无成虫活动)
(3)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入天敌(生物措施);加强蝗情监测,及时掌握反映蝗虫发生和防治动态,改变雌蝗产卵环境等。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鼠灾监测;改善灾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灭鼠;采用药物灭鼠;修建防鼠墙等。
【课时作业】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3)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2011·济宁模拟)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山东、河南等省发生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三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造成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 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易形成伏旱。
(3)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2011·威海检测)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解析: (1)读图做出正确判断;寒潮是冷空气的快速移动形成,频次越高,冷空气活动越频繁,气温越低。(2)寒潮影响农作物的季节主要是春季和秋季,此时农业生产的播种期和收获期,农作物受影响大,危害严重。
答案: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2)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2011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晚11时左右,甘肃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四条沟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流经区域夷为平地。当地居民说:“以前舟曲山上多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
材料二 图12舟曲县的景观图。
(1)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舟曲产生泥石流的原因。
(2)在舟曲地区,要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①地质地貌;山高谷深,山体中断裂发育,山体破碎;(2分)
②气象原因;短时间内强降水。
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和毁林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①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选址布局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③建立护坡、挡墙;④岩体改造,疏导排水;⑤移民搬迁。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此前舟曲也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此次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答案:(1)舟曲县城位于青藏高原隆起的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岩层破碎更加严重;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植被破坏,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2)沿着河谷横向逃逸,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2011年3月青岛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来,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等省降水量明显偏少,部分冬麦区旱情严重。
材料二 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图
(1)据图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为减轻干旱对北方冬麦的不利影响,试列举一些及时、可行的措施。
答案: (1)甲地高于乙地
甲地纬度低、海拔低,气温高(乙地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
(2)引水灌溉;地下水(机井)灌溉;适时人工降水;合理灌溉等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40)【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敌。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答案:(1) 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和“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回答问题。
⑴从“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上看出: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与 ;原因是

⑵洪涝和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灾害带,从“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中分析:旱灾主要出现在 平原和 平原;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 流域、黄河流域、 流域、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台风造成的灾害多见于 灾害带。
⑶每年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严重,请从防灾减灾方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⑴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易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⑵黄淮海;东北;长江;淮河;东南沿海
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开发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31日~9月2日第6号台风“狮子山”、第7号台风“圆规”、第8号台风“南川”同时袭击和经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2010年9月1日~2日我国某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1)说出图中所示地区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
(2)简述图中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原因,并分析该地区这种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滑坡和泥石流。
(2)甲、乙、丙三地为山地丘陵地形,坡度较大。
台风带来特大暴雨;台风沿途地区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等。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以来,新疆等地连续4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材料二 “北疆降雪分布图”
(1)据图描述该地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该地多暴雪的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考虑,分析暴雪融化后,大量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答案:(1)主要分布在山区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降雪
(2)大量融雪易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大量雪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融水冲刷土壤形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
.下图为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1)特点:严重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原因: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
(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来,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等省降水量明显偏少,部分冬麦区旱情严重。
材料二 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图(日平均气温在3℃以下,不适宜灌溉;日平均气温回升至3℃以上,适宜灌溉。)
(1)据图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为减轻干旱对北方冬麦的不利影响,试列举一些及时、可行的措施。
答案:(1)甲地高于乙地
甲地纬度低、海拔低,气温高(乙地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
(2)引水灌溉;地下水(机井)灌溉;适时人工降水;合理灌溉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自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受到自1951年以来特大旱情,气象干旱已波及全国12个省份,部分地区粮食作物受干旱严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5日宣布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下图为2009年2月2日全国气象干旱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旱灾,图中M受灾区域还有哪些突出的气象灾害类型 指出其发生的主要季节。
(2)简要分析造成M区域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旱情的有效措施。
答案:(1)洪涝——夏秋,寒潮——冬半年(冬季)。沙尘暴——冬春。
(2)自然原因:长时间无有效降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平_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加之大风天气较多,蒸发加强。
人为原因:该区域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正值粮食作物(小麦)等生长需水量较大的季节。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污染严重;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解决措施修筑水库,合理抽取地下水,开渠引水,(南水北调,引黄河水)人工增雨,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物品种等。(至少答出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7月14日02:05在台湾花莲海域(24.1°N, 122.2°E)发生6.7级地震,深度6公里。
材料2: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于2009年8月7日23时45分在台湾花莲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图18为“莫拉克”台风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
(1)台风是 (天气系统)强烈发展的结果。受其影响,8月7日8时花莲县的主导风向是 。
(2)“莫拉克”台风登陆给台湾花莲县带来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

(3)据统计分析,台湾地震频繁发生,请解释原因

答案: (1)热带气旋(或热带低压) 西北风或偏北风
(2)强风 暴雨 风暴潮 其它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答两点,即得两分)
(3)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多地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21日,受台风“鲇鱼”影响,台湾宜兰县暴雨不断,山区降水达到1000mm,宜兰县冬山乡丸山地区水淹严重。台湾环岛游的游客由于途经的苏花公路(图9)发生塌陷,致使道路中断。
材料二 台风“鲇鱼” 路径图(图7、图8)
(1)要监测台风“鲇鱼”的位置,需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鲇鱼”在图7中位置时汕头的风向是 。
(2)苏花公路东临太平洋,在地形上称“清水断崖海岸”(如图9),依山傍海垂直又陡峭的断崖景观,名列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
(3)台湾山脉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有 和 。
(4)读图8,台风“鲇鱼”移动方向是 。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的变化是 ,风速的变化是 。
(5)读图8,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哪些?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1)遥感技术 西北风(偏北风)
(2)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挤压(或地壳运动) 海浪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
(3)纬度位置较低,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显著
(4)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5)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读“2011年初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专家表示,2010年入冬以后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目前“南冻北旱”的主要原 因。请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这个观点。
(2)北方地区特大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冷空气热力较强,北方处于冷空气的持续控制下,出现旱灾。冷空气和暖湿空气交汇的位置偏南,形成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和冻雨灾害。
(2)加强监测预报,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灾,即冰雪灾害,是指因长时间大量降冻雨或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结冰成灾的自然现象。2011年1月初,贵州、重庆南部、湖南西部遭受了重大冰灾,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结合景观图回答问题。
(1)上述三个冰灾发生地,地理位置有何共同之处?
(2)冰灾会带来哪些危害?有何对策?
答案:(1)都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 (2)危害:对供电网的危害,冻雨在电线上结成坚实的冰,供电网承受不了而垮塌断电;对交通运输的危害,由于路面结冰,易出现交通事故;对于农作物,会造成严重的霜冻灾害。 对策:加强监测,提前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加强抗灾应急准备;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下图是中国某地气象灾害多发原因图示,读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
(2)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原因是 。该地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 ,其自然原因是 。
(3)近十几年来,该地区的干旱有加重的趋势,人文原因是 。
答案:(1)华北地区
(2)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用水量大 。 春季,春季降水少,空气干燥,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多大风天气,地表缺乏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易扬尘 。
(3)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加
.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台风中心于10月19日上午,进入我国南海东部海面。根据以上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
(1)台风登陆中国大陆,届时广州市和南宁市将会普降暴雨,而广州出现了更严重的洪涝灾害,且经济损失更为巨大,试分析原因。
(2)台风带给我国的灾害损失巨大,但有专家指出,如果防御台风得当并加以利用,台风也并非是一无是处,而且在气候、科研、能源能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你同意他的观点么?请解释原因。
(3)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而热带气旋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有哪些?
答案:(1)广州距海较近、地形低洼,灾害强度大;广州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灾害造成的损失打大。
(2)同意。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对台风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台风的能量巨大,如能利用,效益很大。
(3)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海岸
岩锚
L
H
灰岩
G
0
砂岩
页岩
表土、风化壳
20
40m
E
图8
说明
日平均气温在3℃以下,不适宜灌溉;日平均气温回升至3℃以上,适宜灌溉。
图15
8月9日8时
8月8日8时
8月7日8时
图9
图8
图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