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8讲 防灾与减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8讲 防灾与减灾

资源简介

第58讲 防灾与减灾
【考点整合与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1.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主要作用
⑴通过电视屏幕上的大气云图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⑵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的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⑶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⑷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近年来,GPS技术在减灾防灾领域的应用方面发展迅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方面。
3.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GIS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例1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米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象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  )
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B.监测震灾的动态
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灾害的发生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是既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第(2)题,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到地震后河道出现间断和大面积的滑坡等。第(3)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实况监测,并且在灾后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答案: (1)BC
(2)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探究点二 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1.自然灾害的防御
⑴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⑶“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⑴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⑵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⑶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⑷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1)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2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1)根据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对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1)西北想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地理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如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探究点三 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1.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3.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探究点四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
2.利用高科技化害为利
当科技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更清楚地揭示了自然力量的破坏机制和建设机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这就是化害为利,是减灾防灾的更高境界。
例3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每年达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少部门、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工程建设中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人为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二是公民缺乏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防灾意识薄弱,一旦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常造成人员伤亡。
(1)宣传活动在汛期前开展的作用是 。
(2)地质灾害是指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 ,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环境,危及 的时候,便称为地质灾害。
(3)各类地质灾害中, 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4)为了增强防灾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 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 体系。
(5)防止滑坡和崩塌的有效措施是                  ( )
A.通过气象卫星进行监测      B.实施护坡工程
C.用人工爆破等手段炸掉陡山陡坡  D.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我国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总结了 “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减灾在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本题还考查了地质灾害的原因及防御措施。
答案:(1)汛期来时,暴雨集中,易使滑坡、泥石流突发,因此要在汛期到来之前提高防灾意识 (2)异常激烈 人类生命财产 (3)地震 (4监测预警 政策法规 (5)BD
【课时作业】
.(2011年东北三省四市统一考试暨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 2010年10月以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等省冬麦区发生旱情。在河北,有37万人遭遇饮水困难,约有900万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简要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成为旱灾频发区的原因,并从保障用水角度提出防御措施。
答案: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变率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
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森林植被,人工增雨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
(1)根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洪水灾害的分布特点。
(2)我国的水文灾害多发区是哪里 为什么该区灾情特别严重
(3)我省也是洪水灾害多发区,对于防洪我们应该做好分的准备。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可以做哪些工作
答案:(1)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长江流域。自然原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阶梯的交界处,多山;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临海,补充水汽多。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3)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划船、游泳等技能;准备好逃生物资。
.材料一: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在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以下造成冻害等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1954年~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图13)。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

(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
(2)建立预警机制;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等。
.材料:15°S的太平洋上有一个被汹涌波涛包围的小岛,岛上海风盛行,但下雨很少,地下水矿化度很高,淡水尤其是可饮用淡水十分匮乏。岛上鼠害也非常严重。完成下面问题。
(1) 假设现有一架风车,有一套抽取深层井水的传动装置,有一些铜管等,思考如何利用岛上现有条件获取淡水?
(2)岛上鼠患猖獗,岛上的人对付鼠害有哪些措施?
(3)今后在该岛可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
答案:(1) 深井地下水矿化度很高,故不能直接饮用。可利用盛行的东南信风驱动风车,风车产生的动能通过传动装置抽取深井地下水,地下水水温很低,铜管里可以循环地下水,东南信风含有的大量水汽在冷却的铜管表面凝结成水珠,收集水珠也可作为淡水来源。
(2)为对付岛上的鼠害,可以采取下列三类措施:
①物理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捕鼠工具,或研制出新的捕鼠器捕杀老鼠;
②化学措施:利用鼠药毒杀老鼠,或研制高效低毒新鼠药毒杀老鼠;
③生物措施:饲养善捕鼠的家猫捕杀老鼠,保护好鼠类的天敌——猫头鹰、蛇等。
(3)今后该岛可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发电、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灾害自救的几种方式。
(1)在材料一中a、b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2)材料二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A (2)①⑤ 原因分别为: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淹埋,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材料二 中国部分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
材料三 淮河水系图。
(1)“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多选)(  )
A.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B.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C.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D.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材料二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该工程的主要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是____________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其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对防止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自然灾害起作用。
(4)据材料三淮河水系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
(5)分析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6)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防御淮河水患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案: (1)ABCD
(2)“三北”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
(3)长江防洪体系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洪水 水土流失
(4)支流众多,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5)①气候: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暴雨频繁;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位置,既有南方降水持续长的特点,又有北方暴雨集中的特点。②地形:地势落差小,中下游地势平缓,排水不畅。③水系:支流众多,每逢暴雨,各支流洪水均汇入干流。④河道:中上游的许多河道弯曲狭窄;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泥沙淤塞河道,下游缺少通直的入海河道。⑤人类活动: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泽湖泥沙淤积,湖底抬高。
(6)生物措施:在中上游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的入海口,疏通河道,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技术措施:通过卫星监测,及时预报暴雨的发生和水情状况
.(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 (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护坡固坡、植树种草。(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 材料一 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即生物入侵。
材料二 美国白蛾对侵入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非洲大蜗牛,对农作物、蔬菜等产生危害,还有令人闻之色变的水葫芦、毒麦等入侵生物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加防范。
(1)外来生物可能给入侵地区带来哪些危害
(2)就如何防治生物入侵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破坏生态平衡(使受害区原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速当地物种的灭绝);给受害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受害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
(2)切断生物人侵的途径(加强海关检疫等)。加强监测和预警,设立应急预案等人工物理防治措施(捕捉成虫、人工清除)、化学防治措施(喷施药剂)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人侵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
.(2011·烟台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是各省(市、区)之间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仍有很大的差异。下图显示了我国各省(市、区)地震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性。
(1)该图反映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有何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地震灾情?
答案: (1)我国地震灾害的地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具体而言,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高于其他地区)。
主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地带上,是全球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距全球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稍远。华北地区位于大板块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2)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止外
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我国将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
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这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那些?
(2)外来物种形成的生物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
11.将下面“减灾系统工程框图”中的空框内填上相应内容,并回答问题。
(1)A 、B 、C 、D 、E 、F 。
(2)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3)为什么说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列举5项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
答案:(1)监测 预报 防灾 救援 保险与救助 立法与教育
(2)灾前措施 减少灾害 减轻灾情
(3)因为减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既需要高深的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4)①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②实施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③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④开展减灾社会教育;⑤加强国际合作
12.每年温暖季节,特别是5月中旬到6月初,黄河河套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新疆交界地区,会形成一个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又干又热的气流围绕着这个低气压旋转起来,形成了干热风,当它离开源地东移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干热。干热风盛行时正值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的乳熟期,造成冬小麦大幅度减产,当地农民伤心地称之为“杀麦刀”。
(1)材料中所述地区造成干热风的大陆热低压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2)针对干热风的危害,北方人民在和灾难作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防御和减少灾害的有效措施,试分析是哪些措施?
(3)干热风东移沿途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有 ,治理的关键是 。
答案:(1)温暖季节,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空气受热膨胀,密度越来越小,气压大大降低,形成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
(2)①采用早熟抗干热风小麦品种;②用植树造林来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削弱风力;③在干热风到来之前,对麦田进行灌溉,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④加强干热风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3)土地荒漠化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 保护和恢复植被
13.下图为我国防护林体系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虚线表示防护林体系范围。
(1)防护林体系A的名称是 主要作用是 。
(2)B是长江防护林体系,主要作用是 、 。
(3)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人为原因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 。请将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填入方框内,以说明该人为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 B.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C.水位上升 D.地表径流增加
E.汛期险情 F.滥伐森林
G.河床淤积 H.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1)三北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3)滥伐森林 见右图:
14.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每年达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少部门、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工程建设中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人为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二是公民缺乏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防灾意识薄弱,一旦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常造成人员伤亡。
(1)宣传活动在汛期前开展的作用是 。
(2)地质灾害是指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 ,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环境,危及 的时候,便称为地质灾害。
(3)各类地质灾害中, 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4)为了增强防灾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 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 体系。
(5)防止滑坡和崩塌的有效措施是                  ( )
A.通过气象卫星进行监测      B.实施护坡工程
C.用人工爆破等手段炸掉陡山陡坡  D.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汛期来时,暴雨集中,易使滑坡、泥石流突发,因此要在汛期到来之前提高防灾意识 (2)异常激烈 人类生命财产 (3)地震 (4监测预警 政策法规 (5)BD
1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103.4°E)。四川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很大,除吉林、黑龙江、新疆无震感报告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震感。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地震带和 地震带。
⑵包括汶川在内的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除了地震以外,还可能有哪些地质灾害?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减轻灾害的措施。
⑶震后互救的原则是什么
⑷地震是最不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2)滑坡 泥石流 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多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体陡峻),岩石破碎(山体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⑶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救、敲击声;要仔细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意外伤亡。
⑷内容: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定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清楚室外环境条件。准备避难 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血型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