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9讲 环境问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59讲 环境问题

资源简介

第59讲 环境问题
【考点整合与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荒漠化 自然:气候变干、变暖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草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沙化 我国的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沙尘暴 自然:干旱、大风,气温上升人为:植被破坏 我国的西北、华北(冬春季节)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农业生产、城市等
水土流失 自然:暴雨、土质疏松、陡坡人为:滥垦、滥伐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等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而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生物措施:保护好现存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建水库政策措施:严禁开垦陡坡地
赤潮 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密集的沿海 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危及水生生物和渔业、水产养殖业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入江河湖海
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森林大量减少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协作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S02和NO2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草地和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对化石燃料进行无硫处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光化学烟雾 自然:光照强烈、不利于空气流动的谷地人为: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危害人体健康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臭氧空洞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向空中排放大量的氯氟烃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 使地面紫外线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氯氟烃的排放;加强国际协作
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分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内城衰落,贫困问题,社会治安等 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建设卫星城和新城,分散大城市职能
例1 (2011·泰州调研)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问题。
省级行政区简称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粤 △△ △ △ △△△△
滇 △△△△ △△ △ △△
新 △△△△
晋 △△△△ △ △
(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各省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第(1)题,甲类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滇、粤的共同点是都位于我国主要的林区内,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类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最突出,应是水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最严重,应是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最明显,应是酸雨危害。第(2)题,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回答时要全面。第(3)题,酸雨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所致,防治要有针对性。
答案: (1)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酸雨危害
(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的空间演变
环境污染的空间演变过程与工业发展的空间演变过程及世界各地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近,环境问题已打破了地域疆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导致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是:①自工业化以来,发达国家“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注意,并着手开始治理污染,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各种污染物数量在急剧增长,发达国家的污染治理仅局限于水、气污染的“末端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同时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和环境利益,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本国最基本需要,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超负荷开发,其次因经济、技术、人口等因素无暇过多顾及环境问题,使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
探究点三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表现
城市 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集地的过分密集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乡村 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不当或强度过大 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森林破坏、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 严重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探究点四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 (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①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②内涵: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③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例2 (2009年高考江苏卷)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通过“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和“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的分析,考查环境保护相关知识。⑴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⑵湖泊功能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⑶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答案: (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课时作业】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于2007年1月10 日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二 2007年3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在出席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项目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周家,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
(1)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的一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够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那么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解析:环境问题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对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它表现为四对矛盾的冲突。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等特点。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因地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次。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答案:(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2)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3)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7年7月1日,中国全面淘汰全氯氟烃(CFCs)和哈龙总结大会在江苏省常熟市召开。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将停止除必要用途之外的全氯氟烃(CFCs)和哈龙的生产和进口,提前两年半完成履约目标。
(1)氯氟烃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是破坏 ,导致的危害有 。
(2)履约主要是履行 。
(3)结合材料,从个人行为方面考虑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解析: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
答案: (1)臭氧层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导致全球变暖
(2)《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3)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处理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烃制冷剂;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制冷维修师确保维护期间从空调、冰箱或冷柜中回收的冷却剂不会释放到大气中,做好常规检查和修理泄漏。宣传保护环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让大家了解哪些是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3.下图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以“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域分布、有效信息的提取、沙尘暴天气产生的气候背景与天气特征、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试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本题最难答对的也许是第(1)小题。因为最简单的,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这是无图考图,要求学生心中装有中国政区图。希望通过该题提醒广大考生重视基础知识落实。
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季,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加之地表植被稀疏;二是此季节多快行冷锋,且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多大风天气。
要改善和保护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就必须弄清北京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因为对不同的污染源,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透过材料,不难发现,北京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如燃煤会产生硫氧化合物污染)、交通污染(氮氧化合物污染)和固体颗粒物污染(沙尘天气或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产生)。针对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除将有严重污染的工业迁出、升级或关停外,还应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控制废气排放,制定并实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实施达标排放。针对空气中固体颗粒物污染,应加强风沙源地生态建设和在北京近郊植树造林,以防风固沙,减轻沙尘对北京城大气的影响。
答案: (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 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守护着南疆各族儿女的家园。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在连接新疆和内地的218国道上,有200处约65千米的路段被沙舌掩埋,大风、沙尘暴天气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沙尘暴还波及北京、南京等地。
(1)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2)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自然因素:南疆深居温带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言之有理皆可) 人类活动的原因: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言之有理皆可)
(2)胡杨耐盐碱、生产快,高可达15米,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该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言之有理皆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冬,阿尔卑斯山出现了131年来的最高气温;俄罗斯往年最低气温在一20℃左右,今年却常常在0℃左右,导致冰雕工作无法在白天进行;北京最高气温15℃,北京街头的女孩身穿短裙;2006年12月,台风登陆菲律宾……人们感到今年的冬天不像冬天。一般讲,一个地方的冬天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多年气温平均值偏高0.5℃以上,就可以定性为暖冬了。但暖冬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不会有寒潮降临。
(1)暖冬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请分析暖冬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暖冬的出现,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这已为国际气象学界所公认。你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3)根据公平性的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即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那么进行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抑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答案: (1)有利方面:有利于农作物的过冬;有利于大棚蔬菜的生长。不利方面: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寒潮的突然来临,会使作物的冻害加重;细菌、昆虫容易繁殖,加重次年的病虫害。
(2)自然原因:目前地球正处在温暖期;人为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温室效应增强。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全球合作。
(3)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承担污染治理的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6.(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导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7.(2011·莱芜质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造成全球变暖。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 2010年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 ℃以上。节约1亿度电,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
(1)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2)分析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根本措施。
(3)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
答案: (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河流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2)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
(3)节约用电;以步代车;资源循环利用;使用购物袋购物;生活垃圾彻底分类等
8.(2011年东北三省四市统一考试暨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 广州日报2011年2月16日报道:厄瓜多尔法官14日就一起重大污染案作出裁决,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旗下公司,在厄瓜多尔向废料坑和亚马逊河倾倒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原料,后果严重。法官开出了95亿美元的环境污染案件中最贵罚单。
请你从地理学角度为法官的主张提出支持性的说明。
答案: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雨林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