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六三制《鲁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也提出了对本节学习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1.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顾前开后的作用。“顾前”便是前面学习的氧气内容,“开后”则为本单元后面“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做了铺垫,密切了燃烧与氧气、灭火与二氧化碳、燃烧与灭火、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联系,更好的从生活中学会了化学,又将学到的化学应用于生活。2.教材内容上,紧扣“生活化学”观念。以生活中常见“燃烧现象”为始,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合理利用燃烧的条件来促进物质燃烧或降低其燃烧程度,再次根据生活实际中用到的灭火方法深度剖析了灭火原理与燃烧条件的联系。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1.具有一定的灭火生活经验;2.刚刚学习过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更加剧烈。学生待学习:1.更科学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即“火三角”;更科学通过控制燃烧条件来促进物质燃烧;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灭火方法。从学生熟悉的木条、蜡烛燃烧场景入手设计问题,这便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对新内容加以深化并建立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教法指导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等展开教学。先是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上通过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两组对照实验,由真实的实验现象(眼见为实),让学生加深对物质的可燃性及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理解,然后以学生演示实验再次更好的理解“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鉴于燃烧的三个条件理解程度上太过抽象,所以借由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去构建燃烧的条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由燃烧的条件去设计促进燃烧的方法:老师演示实验并进行微观解秘,丰富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体系。最后借由“如何熄灭蜡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顺畅的学习灭火的方法;并与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得到启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最后进行一下生活应用,让燃烧与灭火的书面知识变成“活化学”!4.学法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认真观察并分析总结实验内容,理解实验中对比实验的用途;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体会燃烧与灭火的化学趣味与社会重要性。最终升华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宗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科学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2)能够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能够有效实现促进燃烧和防火;(3)掌握必备的灭火方法,并能能够有效的展开应用。2.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2)学会正确的破坏燃烧条件来选择灭火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严谨对待的实验精神;(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与理解能力,体会化学源自生活;(3)进行思想品德及社会责任感教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去更好认识燃烧的条件;掌握科学的灭火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控制燃烧条件为何可以促进物质的燃烧?教学素材化学课本(鲁教版)、导学案、PPT课件、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及用用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仔细观看,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探究燃烧的条件根据魔术提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实验探究。教师补充: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师生共同总结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实验探究。活动1:探究物质具有可燃性活动2:探究物质与氧气接触活动3:探究燃烧需要温度得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强调“缺一不可”。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大胆展示、合作共享、动手动脑、团队意思等各方面能力;学生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总结燃烧的定义通过展示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内容的部分图片,总结燃烧的定义。同学们观察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联系学习及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二、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教师引导:通过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提出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进一步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展示微观解释拓展知识:一氧化碳中毒同学们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得出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于氧气的接触面积。思考微观原因观看视频: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报道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大胆展示、合作共享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微粒观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教育。三、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教师引导:同学们,如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展示活动要求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亲自实验。师生共同总结灭火的方法及原理小结:让学们对照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原理。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亲自实验。得出结论::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至少一条!)发现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条件。通过用多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燃烧的条件,找到燃烧与灭火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比归纳的能力。四、安全用火,科学防火,安全逃生,珍惜生命当发生火灾时,让学生知道灭火甚至逃生的办法。知识拓展:视频:灭火器的使用。学生举例并观看图片观看视频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印象深刻。掌握一项技能五、魔术解密让学生解释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学生解释培养学生动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六、谈收获让学生谈收获学生自主发言谈收获培养学生回顾、思考、总结的能力。七、本节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八、课堂练习及作业课堂练习,学以致用作业:导学案4、5题学生做题并讲题将今日内容进行落实。九、板书设计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及定义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定义二、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三、灭火的方法及原理1、方法2、原理四、安全用火珍惜生命十、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课题内容对学生来说既亲切又熟悉,因此,教学中我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力求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事件、图片出发,利用魔术、实验、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由于实验探究、学生交流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教师(?http:?/??/?teacher.?/?dictionary?/?education?/?200701?/?143.html?)灵活地处理和把握。本节课设置了学生实验、分组讨论、交流共享、知识拓展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同时培养了同学间需要团结合作的意识。本节课在注重凸显“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珍惜生命、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让我又一次明白了每一堂课的来之不易,通过对每个细微环节的仔细斟酌,一节课才能变得更加精致生动。教学传授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共24张PPT)燃烧与灭火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魔术:酒精燃烧了,而手帕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问题思考一: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件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交流共享分组讨论一、燃烧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充足氧气接触达到一定温度一、燃烧达成共识:在酒精灯火焰上同时点燃一根木条和一支玻璃棒,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探究实验1:探究活动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竖着放(粘上)两段蜡烛,点然后用一个干燥的大烧杯罩在其中一支蜡烛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可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干棉花和湿棉花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对比法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要与充足氧气接触探究实验2:探究实验3: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一般不变)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缺一不可1、燃烧的条件一、燃烧可燃物发光发热氧气氧化反应一、燃烧2、燃烧的定义件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工人师傅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氧炔焰,是乙炔(C2H2)跟氧气发生反应的火焰。二、促进物质的燃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乙炔不充分燃烧乙炔充分燃烧碳黑一氧化碳你能想出哪些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吗?问题思考二:分组讨论交流共享探究活动二:促进燃烧的方法达成共识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空气氧气氮分子氧分子氧气越浓,单位体积内可燃物与氧分子的碰撞就越多,燃烧越剧烈二、促进燃烧的方法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活动要求:①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②每种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问题思考三:如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2.分组讨论三:灭火的方法及原理仪器药品:蜡烛数根、火柴、湿抹布、水、沙子、土、烧杯、剪刀等。3.交流共享4.达成共识熄灭蜡烛的方法蜡烛熄灭的主要原理①②③水/湿抹布/吹沙子/土/烧杯剪掉烛芯5.开始实验探究活动三:灭火的方法及原理三:灭火的方法及原理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6.知识拓展1.物质具有可燃性灭火的原理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缺一即可)(缺一不可)对立与统一小结:燃烧的条件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四、安全用火科学防火学会逃生珍惜生命预防灭火逃生报警匍匐前进开辟隔离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让化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谈收获: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可燃性温度达到着火点必须与氧气接触隔绝氧气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小结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浓度增大接触面积安全用火科学防火学会逃生珍惜生命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在厨房里炒菜时,有时油锅温度过高,食用油就会在锅里燃烧起来,这时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下列中的()A.立即向锅中泼水B.立即盖上锅盖C.把锅移离火炉D.立即把油倒掉DB3.灭火陶瓷砖砌成的房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其灭火原理()A.移走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B小试牛刀4.如右图:在盛有80℃水的烧杯内有一块白磷,同时盖在烧杯口的铜片上,左边有一块白磷,右边有一块红磷,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哪些现象?原因是什么?温馨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薪:指柴火。)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意是移走可燃物,燃烧就不能进行。5.成语中的化学2、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原意是指轻轻扇动,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3、火上浇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原意: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谢谢!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测评练习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浇灭B.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3.火患猛于虎,积极有效的救火措施不但减少灾害,还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下列措施不能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4.燃着的火柴梗竖着向上,不如竖着向下燃烧得更旺,其原因是()A.火柴梗着火点降低了B.空气中氧气不足C.火柴梗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小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5.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当的是()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B.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并设置消防通道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D.在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70104211604369853.swf 370104211604369873.swf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doc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ppt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测评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