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了解输血原则。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了解ABO血型的鉴定,并认同同型输血; 2.通过观看案例图片,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ABO血型的类型。 2.模拟“血型鉴定”实验。 3.输血同血型。 难点 1.输血同血型的关系。 2.模拟“血型鉴定”实验。 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及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模拟血型鉴定”,了解血型鉴定过程,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最近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中爆炸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人们在爆炸中受伤并大量出血,这时,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救治?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新课学习。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一、血型的种类 1.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的关系。 人体一次出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 mL)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人体一次出血如果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 000 mL),就会危机到生命,就要通过输血来抢救。 2.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经过研究,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也就是ABO血型。 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他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表1 ABO血型 血型 凝血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无 O 无 抗A和抗B 讲解:人体血液的红细胞上有一种叫做凝集原的物质,凝集原有两种:A型凝集原和B型凝集原。血清中含有两种凝集素: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如果不经过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展示图片)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所以输血之前,一定要进行血型的鉴定工作。 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探究学习,探究一下ABO血型的鉴定过程。 学生讨论,并自己在课本中寻求答案。 阅读资料后老师讲解。 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培养学生读取课本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四种血型,并提醒没有CD等血型。 让学生知道血型背后的知识,不仅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介绍不可以过于深刻。因为关于凝集原和抗凝集素在高中阶段还要详细讲解,所以在这里要一带而过。 结合学生实际,自然过渡到血型鉴定。 二、血型鉴定模拟实验 (一)介绍实验的原理实验原理和实验材料; 简单地说,让血样分别与A血清和B血清混合,通过观察有无沉淀产生(有无凝集),从而判断血型。 本活动为模拟活动,上图中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在本实验中表现为“沉淀”现象,即“有沉淀产生”模拟“有凝集现象”“无沉淀产生”模拟“无凝集现象” 表2 模拟血液和血清的凝集反应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无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B型血清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实验材料: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载玻片,四种待测血型 (二)准备阶段: 1.课前准备:自制的课件、模拟配制的血液和血清、载玻片、滴瓶等 2.讨论阶段:如何鉴定四人血型?请根据上面表格中的资料和桌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记录表格等,并做好分工。 3.老师提醒注意事项: (1)观察的现象是否有沉淀,不是凝集,因为此实验是模拟实验,也不用考虑颜色的变化。 (2)在操作过程中,滴管使用后放回原来瓶中,不能混用。 (3)及时记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指导,留意有代表性的不同方案、操作、分工、结论。) (三)实验方案: 方案一:每位同学手上拿一块玻片,在每块载玻片上分别滴两滴相同的模拟血液,再分别在上面滴两种血清,观察是否有“凝集”产生。每位同学分别做四次鉴定。 方案二:学生4人一组,每一组4个载玻片,步骤如下: 1.将四块玻片竖着放一排,两瓶血清放一边。 2.在每块玻片上分别滴两滴相同的模拟血液,再分别在上面滴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血清。 3.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做好结果记录。 4.对照表格,鉴定四人血型。有沉淀用“+”表示,无沉淀用“―”表示。 讨论两种方案有什么优缺点。 将观察的现象填写在下面表格里。 成人 A型标 准血清 B型标 准血清 血型 赵 钱 孙 李 注:+代表有沉淀,-代表没有沉淀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作评价和小结;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让学生推导出输血应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明确实验原理,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结束后交流实验结果。并与相邻小组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填写实验报告。 组内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创设亲切、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进行实验,满足了儿童乐于体验的个性特征。了解临床血型鉴定的方法,更进一步认识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形成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氛围。 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三、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引导学生用简图诠释同型输血; 认真阅读。 尝试画图。 通过简图,让学生深刻认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血型种类:A型、B型、AB型、O型四种 二、血型鉴定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三、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 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 AB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 检测案 1.一个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应以输入__同型血__为原则。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__O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__A型或__B型血。 2.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__7%——8%。 3.医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__400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 4.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__18——55__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5.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B )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6.AB型的人的血可以给哪种血型的人输血( B )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7.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A ) A.1 200~1 500 mL B.800~1 000 mL C.600~700 mL D.400~500 mL 8.我国提倡多大年龄的人可以无偿献血( C ) A.22~45周岁 B.18~45周岁 C.18~55周岁 D.22~55周岁 9.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 )毫升,短期内可以恢复正常( D ) A.100 B.200 C.300 D.400 10.用直线将下列患者与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连起来。 A.严重贫血患者 a.血浆 B.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b.浓缩血小板悬液 C.外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浓缩红细胞悬液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