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 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 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 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 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将“ 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 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 之间建立联系, 讲行以“ 逻辑推理” 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科学 学语言与他入交流和洶通的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入合作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二) 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 8 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岀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四、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 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 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谜行赦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岀发, 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 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 全面地, 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 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 实现自我的, 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 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创新的能力。 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 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釆取务元 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 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 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五、教学进度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第一单元冷和热 1. 知道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4.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 5.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1 冷和热 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 课时第一周 2 热胀冷缩 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 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 课时第 1 周 3. 水 受 热以后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 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 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 课时第 2 周 4 水遇冷以后 1.通过观察与描述, 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 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 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 课时第 2 周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二地球、月亮与太阳 1.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2.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 类 对 天 体 的认 识 是 逐 步 深入的。3.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 运 动 和 变 化是有规律的,知道 这 些 规 律 对人 们 的 生 产 生活有影响。4.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和 变 化 规 律 的应用。 5.地球 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 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师材料: 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分组材料: 地球形状模拟器、 模型小船、 充气地球仪、 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1 课时 第 3 周 第 6 课月亮 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2.了解月球概况,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3.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师材料: 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1 课时 第 3 周 第 7 课太阳 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 了解太阳的概况。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3.会用量角器测量 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师材料: 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1 课时第 4 周 第 8 课太阳钟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3.会制作简易日晷, 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重点: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难点: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师材料: 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 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察记录纸、 硬 卡纸。 1 课时第 5 周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第 3 单元昆虫 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通过饲养昆虫( 比如蚕或菜青虫), 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 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 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第 9 课庞大的“家族” 1.能通过有顺序的观察, 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2.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3.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重点: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难点: 通过观察, 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师材料: 有关昆虫 ( 包括甲虫) 的实物或实物标本、 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 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 开心果果壳、热熔胶枪等。 1 课时第 6 周 第 10 课养昆虫 1.能通过饲养活动, 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 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 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3.在饲养活动中, 能亲近、关注小动物, 增强责任感。 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 记观察日记。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 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 养蚕相关工具、 蚕卵、 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2 、3 课时 第 7 周 第 11 课探究 昆 虫 的奥秘 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 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重点: 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教师材料: 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1 课时第 8 周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材料: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 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 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 木牌、毛皮。 1 课时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 知 第 9 周 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 第 12 课用种子繁殖 的关系。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能针对问题 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 推测植物传 1. 能通过探究 播种子的方式。 活动,描述种子 萌发的情况。1. 在实作过程中, 教师材料: 能用根、 1 课时 第 4 单元繁殖 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2.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 说出动植物的 第 13 课用根、茎、叶繁殖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 根、茎、叶来繁殖。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难点: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茎、 叶繁殖的植物的 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第 10 周 一些繁殖方式 和 1.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 知道动物的 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 教师材料: 介绍动物 1 课时 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 一系列复杂行为。难点: 求偶的视频资料、 动 第 11 周 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2.知道动物的两种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 物繁殖图卡、 鸡繁殖 第 14 课动 物的繁殖 主要繁殖方式。 3.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 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种动物的孩子。 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 受精 的鸡蛋、 未受精的鸡 蛋、玻璃碗。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第 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 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2. 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3. 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 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4.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第 15 课生物 与 非 生物 1. 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难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 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1 课时第 11 周 第 16 动物的庇护所 1.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2.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3.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 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4.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 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难点: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 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师材料: 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 寻访调查记录表、鸟巢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 1 课时第 12 周 第 17 环境变化以后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 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 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 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 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师材料: 多媒体资料。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1 课时第 12 周 , 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篇目章节 篇目( 章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电教、学具、实验准备和设计 教时及进度 备注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样… 1.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学家的共同素养,体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意识。2 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经历 “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 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整体认识。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记录实验数据,运用表格进行信息分析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等方面的新要求。难点:提出“ 某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根据这个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时通过控制变量来做到公平实验。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 可调节摆长、摆重和度量摆幅的单摆装置,铁架台, 细线,钩码,卷尺,秒表,实验记录表等。 2 课时 第 14 周 期末复习 综合复习本册知识技能方法 复习 复习科学知识、展不科学活动 复习 ppt 2 课时 第 15 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