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讲义 第五讲 耳和听觉、光和颜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讲义 第五讲 耳和听觉、光和颜色(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科学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
第五讲 耳和听觉、光和颜色
2-3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23177553594000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听觉产生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 →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5、频率
(1)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1743075120015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1713230240665
6、

声音的三个特征
2-4光和颜色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
3850005-705739000(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77279559690小孔成像的性质:
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由距离决定)
小孔成像的性质:
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由距离决定)
(2)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物体颜色
(1)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5、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2)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巩固提升
1、请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回答: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前庭、________有关。
(2)当飞机降落时,乘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________,防止胀痛。
(3)听觉形成的部位在________。
2、在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
(1)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
(2)考试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禁止附近工地开工,这种措施属于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3、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0-66884550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________] ________传到内耳,刺激[________] _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________] ________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最有可能损伤________,使听力减退。
4、用一组相同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对瓶口吹气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如图所示。
0476250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________(填高或低)。
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1)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叫做________。
6、春天,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野外活动。沿途的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同时也使他想到许多科学问题:
(1)途中同学们一路高歌,歌声是由于声带________产生的。
(2)他的一位同学坐车时晕车呕吐,主要原因是(???? )
A.?汽车的震动??????????????????????????B.?车速过快??????????????????????????C.?内耳某感受器过于敏感
(3)观赏油菜花时,发现油菜地里蜜蜂飞舞,而附近的稻田里却没有蜜蜂问津,原因是油菜花具有________的特点(写出其中两项)。
(4)随后他又去采摘番茄,发现有一株番茄枝上结出不同品种的番茄,那么农民采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是________,这种繁殖方法属于________(填“有性”或“无性”) 生殖。
7、聋哑人舞蹈家邰丽华率领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美国表演,震惊全场。
040005
(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________是不同的。(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3)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在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______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8、一位演员在舞台上演奏二胡,她身穿红色演出服,当绿色追光灯照射她身上时,观众看到这位演员的服装颜色是________的;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填“音色”、“音调”或“响度”下同);有些观众一听就能辨别出该声音是由二胡发出的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断。
9、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再进行一个实验: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看它们的焦距是否相同.你觉得红光的焦距________紫光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__。
0480695
10、如图所示,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另一端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089535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是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 ????。
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烛焰的正立像??????????????????????D.?烛焰的倒立像
(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答】(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所以晕车与其有关。
(2)、外耳道收集声波并传至鼓膜.中耳包括⑨鼓膜、⑦鼓室。当飞机降落时,乘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防止胀痛。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1) 半规管 ;(2) 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 大脑
2、【解答】(1)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考试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禁止附近工地开工,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振动;(2)声源
3、【解答】(1)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⑨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⑧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
(2) 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高分贝的音乐会使鼓膜受损,影响听力。
故答案为:(1)5、听小骨、8、耳蜗、7、听神经;(2)咽鼓管、鼓膜。
4、【解答】(1)在乐曲中1234567代表的音调逐渐升高,而对应的空气柱却越来越短;故答案为: 其他条件相同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由(1)可知,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而水瓶或杯子中水快倒满时,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就会越高;故答案为:高;
故答案为:(1) 其他条件相同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2)高。
5、【解答】(1)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或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叫做转换法。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或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转换法
6、【解答】(1)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歌声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振动;
(2)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内耳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故答案为:C;
(3)油菜花是虫媒花,通过蜜蜂等昆虫来传粉,所以油菜花具有鲜艳的颜色、香味和花蜜等来吸引昆虫;故答案为: 鲜艳的花瓣、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写2点即可);
(4)同一株番茄枝上结出不同品种的番茄,通常采用的嫁接的方式,这种繁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答案为:嫁接;无性;
故答案为:(1)振动;(2)C;(3) 鲜艳的花瓣、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写2点即可);(4)嫁接;无性。
7、【解答】(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音色是不同的。
(3)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在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2)音色;(3)振动

8、【解答】(1)红色演出服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绿光;因为没有光线反射出来,所以观众看到这位演员的服装颜色是黑色;
(2)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就可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进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有些观众一听就能辨别出该声音是由二胡发出的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
故答案为:黑色;音调;音色
9、【解答】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情况,可以得出,红光被偏折的程度小,紫光被偏折的程度大,当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向相同的凸透镜时,红光的会聚点,也就是红光的焦点距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近,所以红光的焦距大。
10、【解答】(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是实像;
(2)半透明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因此看到的是烛焰倒立的像,故选D;
(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增大,那么烛焰在塑料薄膜上的像会变大;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