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讲义 第七讲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讲义 第七讲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科学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
第七讲 机械运动、力的存在
3-1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
22377401428752238375142240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182880018351593345031750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57150031750
2245995120015571500130175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91059014605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了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慢,速度越小。
公式: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速度v=s/t。
4516120601916500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交通运输中是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1m/s=3.6km/h。
5、速度公式的应用
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v=st推导公式s=vt,t=sv。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注意事项
公示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
公式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3-2 力的存在
1、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
单位: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
对力的理解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必定要反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发生力的相互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8775702222500
3、弹簧测力计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测力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板。
拉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4、弹力
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体这种性质叫弹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性形变消失,弹力也就随之消失。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物体是否直接接触,若不接触一定没有弹力。
接触是否相互挤压或拉伸,只有接触且相互挤压或拉伸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可以假设将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若能维持现状则接触物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
5、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他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3925551397000
力的示意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在力的示意图中,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得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末端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巩固提升
1、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
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2、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3、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 ? ? )
? ???
A.?0.5秒?????????????????????????????????????B.?1秒??????????????????????????????????????C.?0.5分????????????????????????????????????D.?1分
4、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到水中,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减小值相同.由此可以判断(? )
A.?两物体受的浮力一定相同????????????????????????????????????B.?两个物体一定是等重的
C.?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相同的???????????????D.?两个物体一定处在液体中相同深度
5、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条弹性绳拉开,使弹性绳两端的拉环能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上,用来晒衣服。现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图甲的方法做;另一种是按图乙的方法做。关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
B.?图乙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甲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
C.?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相同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的大小
6、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0723900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于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秒。(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__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汁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
答案解析:1、【解答】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下降的,甲是下降的,并且甲下降的速度大于乙。
故选D
2、【解答】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车尾,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
汽车有三种情况:
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
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
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汽车的倒车速度小,因此不可能是C。
故答案为:C
3、【解答】第一次的枪声是直接听到的,第二次的枪声是声音传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故第二次枪声传播的路程为170m×2=340m,所以第二次枪声反射回来需要的时间为t=s/t=340m/340m/s=1s , 即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1s。
故答案为:B
4、【解答】∵物体都浸没在水中,∴F浮=G-F′,即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A项正确;
因为只知道物体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据F浮=G-F′所以不能确定物体受重力.浸没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关系,B.C项错;
浸没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所处的深度无关,D项错.
故选A.
分析 物体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减少的示数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减小的示数相同说明受到的浮力相同.
5、【解答】弹簧在两种情况下承受的拉力相同,两个人沿相反方向拉弹簧和将弹簧一端固定,两个人同时用力拉弹簧,效果一样,因为两个人拉时,某一个人拉相当于固定在柱子上,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拉弹簧的力和弹簧拉人的力相当,所以两种情况下,拉力相等,所以乙图中每个人的拉力是甲图中每个人拉力的一半,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6、【解答】
反应距离除以速度即为反应时间。可得:行驶速度为60km/h时,反应时间为(11/60000)*3600=0.66(S),同理可以得行驶速度为80时:反应时间为0.675S;行驶速度为100时:反应时间为0.684S。可得:反应时间范围为0.66-0.68秒间。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故答案为:车速;
(3)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