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古代人的宇宙观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2、宇宙的起源传说(1)我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2)在西方的《圣经》中记载了“上帝”创造了宇宙的神话。3、古代宇宙学说(1)中国战国时期的“早期盖天说”(2)中国战国时期的“浑天说”盖天说、浑天说这两种宇宙观,虽然已经摆脱了神话的影响,但远没有揭示宇宙的本质。4、从“地心说”到“日心说”(1)托勒密的“地心说”(2)哥白尼的“日心说”5、宇宙的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星系一直在运动,一直在变化,宇宙在不断地膨胀。6、现代宇宙学说——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137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那时的宇宙极小、极热,又有极大的密度,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7、.根据对星系运动的研究,证实星系运动的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8、史蒂芬·霍金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之一,这种设想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宇宙是无边的,它没有“外面”;第二,宇宙不是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和边界的一般系统。霍金预言宇宙有两种结局:一是它可以永远膨胀下去;二是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一、太阳系的特点①同向性——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②近圆性——行星绕太阳公转轨迹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共面性——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二、太阳系的形成(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1、学说观点: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2、形成过程推理:①原始的太阳星云是一个扁平的、自转的气体尘埃圆盘。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盘状星云阶段)。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早期太阳形成阶段)。④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卫星。3、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二)、“灾变说”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二、恒星的演化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2、恒星的演化历程开始于星云,经历幼年期,成年期。当星云核心收缩到类似于太阳大小时核心成为原恒星即进入幼年期。原恒星不断收缩,引发氢燃烧,恒星成为一颗主序星即为成年期。3、恒星寿命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寿命越短。4、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各异:红巨星,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太阳大得多。埃利斯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的白矮星。黑洞的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在它的附近所有物质都会被吸进去。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5、恒星的一生星际气体→原恒星→主序星主序星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主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恒序星星中子星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云黑洞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一地球的演化1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46亿年前,地球开始形成)2、科学家推测,距今约38亿年前(太古代),在海洋中诞生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3、地球在25亿年前至今发生的变化。(1)25亿年到5.7亿年前的元古代。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2)5.7亿年到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3)2.5亿年到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繁盛(4)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人类诞生。二生命的起源1各种假说神创论②自然发生说③宇宙胚种说④化学进化假说2米勒模拟实验(1)实验条件原始大气:甲烷、氨气、水、氢气能量:闪电、紫外线、宇宙射线场所:原始海洋(2)实验结果:合成了氨基酸、有机物和尿素等。(3)实验结论: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是可能的。3一些现代科学家相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简单的有机分子(氨基酸、核苷酸)形成聚合体再组成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再形成多种分子组成的体系再形成原始生命。第四节生物的进化1、生物来源的假说1、神创论2、进化论2、生物进化的证据1、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2、化石的形成(1)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当动物死后落入水底时,形成化石的过程就开始了。动物尸体上的肌肉开始腐烂,露出骨骼。水带来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这些骨骼。接着,水渗透进骨中,将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沙或泥土堆积,慢慢地形成沉积岩(石灰岩)(一般需要几百万年),化石就保存在岩石中。某些岩石层在地壳变化时冒出水面,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下,露出了化石。(2)动物的粪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被称为遗物化石。(3)动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叫做遗迹化石。例1为什么化石生物与现在生物不一样呢?说明地球上的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例2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贝壳化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地壳在变动的。现在的高山原来是海洋。例3将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马化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的体型在逐渐高大,四肢由四趾变为三趾,最后变成单趾更适应于奔跑。根据始祖马和近代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吗?始祖马体型如狐、前肢有四趾的特征,推测不适应于奔跑适应于跳跃,可能生活在草丛或灌木丛中。3、化石的意义: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4、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断地进行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缓慢演变,我们称之为生物演化。3、进化论的演变三种理论:1.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四、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1、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哺乳类3、植物进化历程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直到距今6500万年,被子植物才兴盛起来。人类是由已从地球上灭绝的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现在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可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和智人。第5节遗传和进化1、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花的形状等等。2、变异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的意义是: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动力。2、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1、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现象是出现了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遗传物质——DNA分子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3、遗传物质的单位——基因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在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生物体每一个性状都由特定基因来控制,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3、进化理论的发展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细胞内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异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细胞内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异的。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发生着某些变异。4、育种与优生1、杂交育种杂交目的:改良动物、植物的遗传性状。杂交应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骡。杂交优势:杂交后代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2、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叫基因工程。这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如,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3、克隆技术克隆植物的方法多种多样,诸如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等。4、太空育种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是将种子搭乘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等特点。5、优生——减少遗传病遗传病:由于人体内DNA、基因或染色体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优生学:就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防止有明显遗传缺陷的婴儿出生,以改善人口质量。措施: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直系血亲: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即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血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