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有害关系: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捕食,寄生等有利关系:植物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提供食物,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种子的撒播。3、捕食与寄生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不同之处:寄生不但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还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形态上适应:(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稚鸡,北极熊,北极狐。(2)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如竹节虫,枯叶蝶。2行为上适应:(1)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2)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白天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3)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①多流线型外形,并覆有保护性鳞片。②用鳃呼吸。③靠鳍运动。④以鳔调节身体,获得水的浮力。(4)鸟类适应空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①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②前肢变成翼。③骨大多中空,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④双重呼吸方式,飞翔时充足的氧气供给。⑤直肠极短,无膀胱,粪便及尿及时排出。二、生物影响环境1、对无机环境有影响①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②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③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④植物能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2、对生物环境也有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例:在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对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草原上,植食性动物对草本植物也会产生影响。这就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第2节种群一、物种一个物种是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的。二、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三、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2、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3、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4、出生率与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中不能单独存在的,而与其他种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四、观察酵母种群酵母个体呈圆形,(卵圆形、椭圆形)。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培养的酵母种群数目不同。各试管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也不同。1.通过对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培养出来的酵母种群数量和密度的比较,分析影响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可能原因?空间、氧气、食物、温度等。2.酵母种群数量和密度可能并未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氧气或食物。3、要使酵母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增长,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该控制好酵母菌的繁殖条件。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氧气和食物、适宜的温度。4.酵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能无限制地增长吗?为什么?不能无限增长。因为空间和营养有限。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第3节生物群落在一片草原上,牛和羊吃草,是食物竞争关系。牛,羊,草之间有互相影响关系。1、群落1、概念: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类型:1池塘生物群落:池塘群落中的物种,如绿藻、浮萍等植物,青蛙、鲫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2湿地生物群落3森林生物群落4草原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叫植物群落。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3、群落的特点: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这个区域可大可小,一段朽木、一个花坛、一块农田,一片森林等2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③群落中各类生物间关系错综复杂。复杂的种间关系,使群落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种群与群落是包含的关系。二、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4、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5、生物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简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由许多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2.为什么说“一段朽木、一个花坛、一块农田,每一个这样的小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这样的小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3.那些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如蝗虫、兔等,叫做初级消费者。那些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虎、狐狸等,叫做次级消费者。一、生态系统1、概念: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划分:生态系统划分根据地域的实际,以及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3、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①森林生态系统②草原生态系统3漠生态系统4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的有沼泽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⑤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主,伴有各种昆虫等主要动物的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动物和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⑦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⑧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物因素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成简单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三、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2、类型: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3、表述:草→昆虫→青蛙→蛇→鹰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4、本质:食物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关系,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二)、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称为食物网。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2、能量的传递途径: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3、能量的流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4、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物圈)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以碳为例,说说化学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的。无机环境中的CO2→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中的C→动物的取食→消费者中的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者的分解→无机环境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7、大气中的碳循环有哪几个过程?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化石燃料的燃烧8、物质循环的意义:(1)物质循环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能保证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供应。(2)物质循环有助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经食物链从一个生物传递另一个生物。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别: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全球生物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性稳定性4、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6、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7、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捕猎杀等;过量开采资源;污水污染河流湖泊等;2、两因素共同作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3、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破坏水、大气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外来物种不合理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动植物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4、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①制定相关法律5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和监察站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6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浙江温州南麂岛4、人类活动积极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