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的健康 知识点总结(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人的健康 知识点总结(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人的健康
第1节
健康
1、
健康的含义
1、
健康: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2、
生理健康:
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
3、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表现为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4、
社会适应健康:
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
5、
健康三要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2、
提高健康水平
1、
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
可能由父母亲遗传基因引起。——遗传因素;
可能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也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环境因素;
可能是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食物和化学药品中毒等引起。——饮食因素;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也是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可能是受伤和发育不良等引起。——保健因素:
健康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生病

健康”连续区域
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

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且在不断地变化着。保持心理健康;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你的健康水平
3、为了健康,人类要适应环境作出有效选择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
来自细菌的威胁
1、
细菌的形态:
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个体很小,一般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2、
细菌的结构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有遗传物质)。
3、
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叫原核生物。
4、
细菌的危害
①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5、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1、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2、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沫传播
3、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4、霍乱
霍乱弧菌
水、食物、苍蝇传播
5、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6、
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
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
7、
抗生素的效用
1
抑制或杀灭细菌;
2
对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3
能抗肿瘤;
4
能抑制人体免疫反应。
8、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
毒副作用。
2
过敏反应。
3
二重感染。
4
耐药。
2、
来自病毒的威胁
1、
病毒的形态结构: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2、
病毒致病机理: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
3、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甲:粪—口传播乙:血液、性接触
和母婴传播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飞沫传播
生殖器疱疹
疱疹病毒Ⅱ型
性接触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冠状病毒
飞沫传播
4、感冒疾病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习惯上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有病毒性和细菌性)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起的。
预防流感,要做到发现病人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除有禁忌者外,健康人可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3、
传染病
1、
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3、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动物、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指病原体由母体传染给子代。水平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
土壤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性传播。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
4、
流感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
传染源——流感患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健康人;
5、
传染病的三个特点
1
传染性

流行性

免疫性
6、传染病的种类:按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7、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
常见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百日咳
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蛔虫病、蛲虫病
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乙型肝炎、艾滋病
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输血传播
体表传染病
血吸虫病、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和藓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牙肿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8、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肺结核——结核杆菌;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麻疹——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蛔虫病——蛔虫;疟疾——疟原虫;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狂犬病——狂犬病毒;沙眼——沙眼衣原体;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9、根据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切断其中任何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10、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对空气、饮水等进行消毒。对粪便、垃圾、污水等进行处理。养成洗手习惯。杀死蚊子苍蝇昆虫。带口罩等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合理膳食,预防接种等。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1、
对微生物的抵抗
1、
抵抗的方法
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
抵抗的结构
皮肤的角质层、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泪腺分泌物、胃壁的黏膜等结构。
(1)
皮肤:
皮肤的角质层是位于最外面的死细胞,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皮肤的分泌物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有杀菌作用。
(2)
呼吸道:
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并能将空气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3)
体液:(泪液、胃液、黏液)的杀菌作用。
3、
抵抗的防线
A、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直接或间接阻隔,都没有特异性。)
(1)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皮肤对病原体的直接阻隔。
2
多种分泌液的杀菌作用(鼻、口、眼、
呼吸道、胃),病原体未真正进入体内。
(2)
功能:阻挡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1)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①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②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血液组织或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含有
(2)功能:对入侵的病原体进行溶解、吞噬和杀死。
第二道防线也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皮肤的屏障作用

体液(泪液、胃液)的杀菌作用

作用
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特点: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组成: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①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脾脏和淋巴结有清除病原体等物质的作用。
②免疫细胞主要是血液中淋巴细胞。(分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2)功能:产生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产生免疫反应。
4、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
(一)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能识别进入细胞内的抗原,促使人体产生抗体。
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有抗体来完成的免疫反应叫体液免疫。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如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不好的组织和细胞等)
抗体:当病原体(如病毒、病菌)进入人体以后,刺激B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也称免疫球蛋白)
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
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食。
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
(二)细胞免疫
T
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对抗细胞内的病原体。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所以称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有免疫记忆能力,当同种病原体第二次进入人体后,会被淋巴细胞识别,并快速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把其消灭。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起作用的细胞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
起作用的物质
抗体
释放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体液中的抗原
细胞内的病原体移植器官
共同点
都是特异性免疫;都有免疫记忆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对多种病原体防御作用
非专一性
生来就有的

特异性免疫
对某一种病原体防御作用
专一性
后天逐渐形成的

2、
人工免疫
1.
定义:通过人工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的方法。
(1)预防接种:为了预防某种传染病而进行的接种。
(2)预防接种的原理
预防接种的原理就是通过接种(已经死亡或衰弱的病毒、细菌注入体内),使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对付细菌、病毒等抗原。
(3)预防接种的目的:
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到达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分类:
(1)人工自动免疫:由人工接种各类抗原(如菌苗、疫苗、类毒素),使机体自动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使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由人工注射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等方式获得的免疫。
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
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不同点
方式
免疫速度
有效时间
例子
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抗原
获得慢
时间长
种牛痘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抗体
获得快
时间短
注射血清
以上两种方法可综合使用。
例如:对被狗咬伤的人,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自动免疫方式);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清(被动免疫方式),以提高疗效。
5、
列举你曾经接种过的疫苗,然后讨论接种疫苗的目的是要预防哪种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卡介苗——结核病——结核杆菌;
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
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杆菌;
麻疹疫苗——麻疹——麻疹病毒;
白破疫苗——白喉、破伤风——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杆菌;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
乙脑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
流脑疫苗——流行性脑髓膜炎——脑膜炎双球菌;
3、
人体免疫功能
(1)
免疫三大功能
1、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保护自身,这是免疫的抗感染功能。
2、
免疫监视的功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自我稳定的功能: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以保持自我稳定。
(2)
免疫失调时产生的疾病
1、过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一、




1、
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体细胞突变学说: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突变而来的。它会连续不断的分裂,产生许多与自己相同的肿瘤细胞。
肿瘤会对患者造成什么危害?如果不及时治疗,恶性肿瘤细胞就会在病人体内广泛地扩散,耗尽患者的营养,使病人消瘦衰竭,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2、肿瘤的分类:
良性肿瘤:细胞只在原发部位不间断地进行分裂。分裂速度比较慢。
恶性肿瘤:细胞不仅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分裂速度比较快,且能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
3、良性肿瘤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有何区别?
共同点:都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不同点:区别在于是否能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
4、引起癌变的主要因素:吸烟和食物。
防癌措施——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不吸烟。
5、我们应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提高防癌和抗癌的能力?
少吃易致癌的食物;多吃抗癌作用的食物。
致癌食物: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霉变食品中的黄曲霉素、油炸、烧烤、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高脂肪、高盐的食物。
抗癌食物:含维生素、食物纤维及一些矿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6、降低癌症死亡率方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心血管疾病
1、动脉硬化:由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物质在动脉管腔内堆积,使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使血流量减少。
中期动脉硬化的治疗:吃低脂肪食物;适当进行锻炼;服用降脂药物;手术治疗,除去血管内阻塞物。
2、冠心病: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导致心脏肌肉缺血,这种病变就叫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
3、引发冠心病的因素:
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紧张、缺乏锻炼等。
三、糖
尿

1、
正常人血糖浓度:0.1%(或90毫克/100毫升)
2、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葡萄糖含量过多的疾病。
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致肾脏无法将经过肾脏血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于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4、
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方法:
(1)注射胰岛素;(2)控制和调节饮食;(3)适当锻炼;
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一、运动系统组成
骨骼(包含骨和骨连接)、骨骼肌。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接是运动的支点,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二、人体的骨骼
1、组成:骨和骨连结组成的人体支架,称为骨骼。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通过骨连结组成。
2、分类:头骨(又称颅骨)29块骨
(保护脑)
躯干骨
51块骨
四肢骨
126块骨
3、脊柱
人体的脊柱由26块椎骨连结而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
4、四个生理弯曲
人体的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5、骨骼的作用功能:①
支持作用②
保护作用③
运动功能④
造血功能⑤
代谢功能
三、骨的形态、结构、成分
1、骨的形态
长骨(长管状)(分布在四肢)
短骨(立方状)(分布在腕跗部位)
扁骨(板状)(分布在颅胸盆腔)
不规则骨(多形状)(分布在脊柱等处)
2、骨的结构
一块长骨由骨膜、骨质、骨髓等部分构成。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

骨松质:蜂窝状,分布在两端。

骨质
骨密质:集中在骨干,致密坚硬。
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红髓具有造血功能。
3、骨的增长和加粗
幼年时,骨端和骨干之间有软骨层,软骨层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形成新的骨组织,使骨增长。同时,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也能不断地分裂、生长,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表面增厚,使骨加粗。
4、骨的成分
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物组成的。
骨的成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的生长时期
骨成分的含量
骨的物理特性
无机物
有机物
儿童少年时期
不到2/3
超过1/3
硬度小,柔软,易变形
成年期
约为2/3
约为1/3
既坚固,又有弹性
老年期
超过2/3
不到1/3
硬而脆,弹性小,易骨折
四、骨


1、骨连结形式:不动连结、微动连结、活动连结。
2、活动连结
——
关节(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关节面分为关节头(略凸)、关节窝(略凹)、关节软骨(光滑有弹性;
减少摩擦,缓冲撞击)。
关节囊:结缔组织。外层有韧带,紧紧联系相邻两骨;内层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里面含有少量滑液,其润滑作用,减少关节摩擦,使关节活动自如。
3、骨连结作用
不同形式的骨连结,使骨骼既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又适合运动。
五、骨


1、骨骼肌组成
肌腱:白色,位于两端,同时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肌腹:位于中间,主要由肌纤维构成。(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2、骨骼肌作用
当肌腹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3、屈肘
当屈肘时,肱二头肌屈肌肌群就会收缩,而肱三头肌等肌群则会舒张。
4、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5、自然下垂时都舒张。提东西时都收缩。
6、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会患何种疾病?小儿麻痹症
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这些肌肉就可能麻痹或瘫痪,并可导致萎缩。
六、运动系统的卫生与保健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防止驼背、脊柱向一侧弯曲、脱臼。
第6节
健康生活
1、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
生活有规律;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适度的体育锻炼;合理用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2、
食物中毒:由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中毒。
一、
注意食品卫生
——
防中毒
1、环境毒物(简称“毒物”)
定义:环境中某些使人致病的化学物质。
特点:(1)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
(2)能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病变
2、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的疾病。
3、引起中毒的主要物质:工业三废、农药、化学武器毒剂及食物中的有毒物质、自然界的有毒物质等。
4、食物中毒类型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如食用过保质期腐败变质的食物(腐烂变质水果、蛋糕、牛奶、剩饭等)或食用生水。细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低。保管好食物,不吃霉变食品,不饮用生水。
(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1)有毒化学物质中毒:如砷、汞、铅、锌、亚硝酸盐及农药中毒等。
(2)有毒动植物中毒:
A.
动植物本身有毒经合理加工烹饪可食用。如河豚、木薯、苦杏仁等
B.
动植物本身有毒即使经合理加工烹饪也不可食用。如毒蕈、动物甲状腺等。
C.
有些动植物食品在长期贮存过程中形成有毒物质。如发芽的马铃薯、酸败的脂肪等。
3、
安全用药
1、

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或能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
常用药品:中药饮片、中成药、各种西药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及疫苗、血液制品等。
(1)中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从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出来。
(2)西药:有效成分主要由化学物质合成,又称化学药品制剂
3、药品标签或说明书
标签或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指要凭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购取并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是指那些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就能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
5、安全用药
就是根据患者个人的病情、体质、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的成分等做全面情况的检测,准确地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
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禁止滥用抗生素。
5、
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密封;避光;干燥;阴凉;
三、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1、什么是毒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4、
毒品分类
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危害最大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常见毒品:冰毒、海洛因、鸦片、大麻、可卡因、摇头丸、杜冷丁、吗啡、K粉、美沙酮
5、
毒品的危害性:、
1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②昂贵的毒品使吸毒者倾家荡产,走上犯罪道路。
6、
吸毒的主要诱因有哪些?
①盲目好奇。②慕虚荣、赶时髦。③追求刺激和享乐。④无知和轻信。⑤赌气或逆反心理。⑥诱骗胁迫。
4、
吸烟危害健康
1、
烟雾中有害物质:烟雾中是由4000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组成,包括40多种致癌物质。
其中对人体主要影响有烟碱(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等。
2、
香烟有害成分的危害:
1
烟碱(尼古丁)
烟碱(尼古丁)是烟草里的一种自然成分。它能使人上瘾。
危害:a.让吸烟者上瘾;b.促使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c.易得胃溃疡。
2
烟焦油
由烟草所含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致癌物(如:苯并芘等)。
危害:a.诱发肺癌;b.加速血管硬化;
3
一氧化碳
由烟草所含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
危害:a.
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b.诱发冠心病;
“世界无烟日”——每年的
5月31日
五、酗酒
1、酗酒:就是过量饮酒,它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大量酒精在体内聚积。
2、酗酒的危害:会导致酒精中毒。
3、酒精中毒
急性中毒:表现:酒醉状态。酒精中毒量
70~80克,酒精致死量
250~500克。
慢性中毒:损害消化系统诱发胃炎
脂肪肝
肝硬化;损害循环系统引起动脉硬化
心肌梗塞;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脑细胞并发展成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六、急



1.急救时,第一位的工作是抢救生命。
2.首要的行动是排除致死因素

对溺水者首先要将他救上岸。对触电者首先要迅速切断电源。对误服农药中毒者首先要立即催吐。对气体中毒病人首先要
把他们迅速转移到
空气新鲜的地方。
3、人工呼吸
如果触电者、煤气中毒者、溺水者呼吸极其微弱甚至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时的吹气频率应与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呼吸频率相近(每分钟16~18次)。当患者的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其心肺复苏
(三)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持续而有节律地按压胸骨,使胸腔压力增加,间接挤压心室,使血液流向大动脉,为恢复心脏自主地有节律收缩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