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2 1 教学目标 3 掌握诗歌视听结合、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文题解读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 “峨日朵” 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作者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侧:点明位置,山壁的一侧。 写作背景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曾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负伤后转入学校读书。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写作背景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诗人特别善于在历史场景与自然环境中追问人生价值,抒写苍凉悲壮的生命体验,讴歌潜在的丰盈的生命之力。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原文呈现 文本赏析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翼翼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 ?????????????? 一个攀登者,并未登上山顶,但是目前尽全部努力达到的,暗示还会征服新的高度。 照应标题“侧” 落日的场景 攀登时脚下的险情 登山者的努力和挣扎 写我在山之侧所见之景与战胜险情的体验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 ?????????????? 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鼓励自己,即使作者征服的不是最高峰,但足以表明他的奋斗精神。 如此普通、渺小的蜘蛛却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和荣耀。 “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这只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 新的精神高度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作者通过写蜘蛛,是想告诉我们,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样式、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借雪峰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力的赞颂。 意象分析 壮美 “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石砾”“深渊” 突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 落日的动势和石砺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努力向上。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为了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暗示了作者在生活困境中的身心遭遇。 意象分析 “雄鹰”“雪豹” 作为自然界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者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作者用它它们来鼓舞自己,可见作者不息奋斗的精神。 “蜘蛛” 体现了谦卑而强劲的精神力量,呈现新的精神高度,写出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凝重 主旨 本诗通过描绘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太阳、山海和蜘蛛等众多意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同时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写作手法 (1)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诗人在描写壮丽的雪峰日落的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听觉形象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可以引发读者心理上的紧张,还可以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写作手法 (2)对比手法 文中的意象之间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