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1.1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了解文化的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明确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2、关键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3、核心素养:
通过分析文化现象,讲述自己的最喜爱的文化形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文化,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项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提升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导 语: 要使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就要学好经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保持稳定,就要学好政治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就要学好生活与哲学;
要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情趣,就要学好文化生活。
我们这学期就来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展示《文化生活》的整体结构: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要内容是文化是什么,介绍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内容是文化为什么,介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怎么看,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是怎么办,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文化生活。
讲授新课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重点)
3、理解文化的力量。(难点)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9,思考下列问题:
(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 文化是什么?包括哪些部分?
2. 文化的特点都有哪些?
3. 文化的形式包括什么?
4. 文化的力量如何理解?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每天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试想身边有哪些活动和现象是属于文化?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呢?
学生举例:演讲比赛。板报设计,一二九大合唱等等。
从学生举例可以归纳出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1、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多种多样)
(1)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精神产品)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精神活动)
教师展示图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班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上述图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空间上)
教师提出问题: 刚才所说的文化都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古代有没有文化,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展示图片:远古图腾,古代文化(四大名著等),现代文化(流浪地球等电影海报)
上述图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时间上)
教师给出材料: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
在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休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
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看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想一 想:林语堂所说的南北文化的差异说明了文化现象什么特点?
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归纳:
2、文化现象表现:
(1)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普遍性)
(2)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其文化各有特色(特殊性)
教师小结:(一)文化万花筒的具体表现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从时间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3、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4、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引用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的话,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内容: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
1、从本质上看: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文化≠经济、政治)
思考:市场上的买卖活动是文化现象吗?市场上的买卖活动不是文化活动,是经济活动。
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是文化活动吗?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不是文化活动,是政治活动。
2、从内容上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部分具有阶级性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具有阶级性
知识拓展:【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判断这三种说法中“文化”的含义相同吗?
“考古文化”,“文化程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师点拨注意:
3、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
(1)广义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文化”
(2)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介于广义和狭义两者之间 。
【拓展提升】: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从含义看:
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成果;
文化和文明的联系:
文化发展中积极的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相应地就越高。
针对文化的内涵,进行针对性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教师给出图片,漂亮的小岛
思考:这个漂亮的小岛是文化吗?将它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反映了文化现象什么特点?
小岛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得出结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3、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注意:①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误区警示】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误区警示】2: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误区警示】3:人们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是等同的。
注意:知识水平高不代表文化素养一定高,相反,知识水平低不代表文化素养就一定低。
教师提出问题: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为什么?
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得出结论: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现象实质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归纳: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3)文化现象实质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引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启蒙运动是一场弘扬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人权自由,反对教权,反对专制。它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对亚洲的影响也很大,推动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维新变法。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材料中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1)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课堂小结】 1.1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非常丰富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现象实质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盲点清除 :1.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活动。(×  )
2.文化程度高,人的文化素养就高。(×  )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
4.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  )
5.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
6.优秀文化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 )
7.文化有阶级性。(×  )
8、文化就是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 )
【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