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与错题采集113中 刘阳平一、教材特点及注意事项1.关于“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从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并利用教材所配置的光盘中的课件,展示、尝试求得问题1的解,再引导学生用小学方法列出算式,比较答案。接着,引导学生探索方程44x+64=328的解。运用“探索过程”中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2.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课题的基础。因为若提高未知数的次数,就得到二次、三次方程;若增加未知数,就得到二元、三元方程,若两者结合起来,既提高未知数次数,又增加未知数的个数,则得出多元高次方程。从发展的角度看,学好一元一次方程,打好基础即为关键。方程提供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方法的最基本特点是使未知数参加运算,从而使未知数过渡到已知.设立未知数参与运算,可以直观明了,从结构上昭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方程还有提供数学模型的重要意义,一般地,解方程的步骤,提供了一种算法化的思想.这种算法的依据是:方程的变形原理及移项法则,因此,可将这种机械算法程序化,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五大步骤”:去、去、移、合、化。对于学有余力的有兴趣的学生,要强调指出:五个步骤并非机械的,而是要求灵活运用。如例,解方程:3(x-1)+=2(x-1)+.解:移项,得,所以, x=23.算术解法与列方程的比较比较算术解法与列方程求解,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体会方程在思维、列式上直接明了的优点。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课本中提供了5个例题,它们由浅入深,各有侧重。由例题的讲解,基本上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其中要注意,① “移项”与“系数化一”的区别和联系。两者都是解方程的一个变形环节。“移项”是对于加减项而言的,“系数化一”是对于乘除项而言的;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要着重于结合实例认识,不是机械地背诵或记忆形式化的表述。③防止出现人为设置障碍而实际意义不大的练习题;④阅读材料的教学;⑤对于方程的同解原理,我们建议不做进一步的引申,只让学生结合方程的变形原理,懂得方程=的解与±c=±c(这里,和c都是已知常数)的解完全相同,方程=的解与·c=·c(这里,和c都是已知常数,且c≠0)的解完全相同就可以了。5.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代数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通过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来解应用题,要比不设未知数找出算式容易得多,显示出方程解法比起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优越得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所以,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感到不习惯。体会不到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但事实证明,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会习惯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并且解题能力也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因此,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的能力,应该是重点。因为只有数量关系(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中的“相等”关系分析清楚了,才能列出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式,才能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进而使问题得解。教材例题中,从例6(P10)、例7到问题4,共6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安排,题型涵盖了工作问题、行程问题、利率问题等等。这些应用问题中,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对于简单的应用题,是指从应用题文字叙述中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分成哪几部分、各个部分的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这就是说,问题既容易“分解”,也容易 “合成”;但由于问题简单,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问题中求什么就可以不加分析地设什么为未知数(尽管多数情况是这样),但事实上,有些问题需要间接设置未知数(直接设置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比较困难),利用“迂回包抄”的思想,建立等量关系,从而实现求解,课文在问题3(P17)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加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中对应用题都不作明确分类,而且还配备一些与例题类型不同的习题。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把应用题分类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使得每类问题有规律可循,甚至得到一定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是,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把问题分类,侧重讲每一类问题的固定解决方法,往往使学生思想僵化,死套类型,又不利于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个问题是,例题配备是否要注意配备与习题类型属同一类问题。课本里存在这种现象“例题没有,习题里有”,由于学生无例可循,“造成学习上很困难”。当然,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配置好例题与习题的重要性,例题要有启发性,通过例题的讲解启迪思维,教会方法,培养能力,如例题习题做到这一点,会给教学带来方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绝对不是有什么样的习题,就一定要配备什么样的例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只会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促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进,做到举一反三,从长远的观点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关于编题问题P17练习第3题,教师可考虑先自编一题进行教学示范,再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对于学生编拟出的问题,只要列出的方程符合条件,都要给予肯定,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列方程解应用题,还要注意“三量关系”的教学。较常用的三量关系有如下三类: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增长率问题其实,实际生活问题中的三量关系,要比这里概括的“公式”还要多得多,还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观点,要求学生要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判断,去确定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思路、办法并选择最佳方案。其实,结合具体的现实背景,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如。一只蚂蚁爬行的速度为25秒/米,问一只蚂蚁爬行20米需要多少秒?经过思考,原来所谓“速度”的单位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形来确定的。再比如,有的中考题或训练题,如果把速度的单位改换为秒/米,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方程,可能比常规解法更加简单!!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后注意的问题是对答案的检验,其原则是,所求问题的答案一定要符合实际。对于学生编拟应用题,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二、部分错题采集与分析1、解方程错题分析(1) (2)错点1: 15x-5=8x +4 -1, 错点: 2x-2 -x+2=12-3x15x-8x=4-1+5,7x=8 (3) ―=x错点2: 错点1: 2x-5(3-2x)=x错点2: 2x-15-2x=10x(4)3(x-2)= 2 - 5(x-2) (5) - = 1错点1:3x - 6 = 2 - 5x + 2 错点1:2 -3(x-1)=1错点2:3x - 6 = 2 - 5x – 10 错点2:2 – 3x +3 = 63x =6-2-3错题分析:错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漏乘最小公倍数移项该变号的不变,不该变的却变了系数化1时,除数和被除数颠倒位置去括号漏乘系数与不变号2、应用题错题分析(1)小明用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到某地郊游,回来时走比原长3千米的另一条路线,速度为每小时9千米,这样回去比去时多用小时,求原路长。解:设原路长x千米错解: = +分析:去时和回来时的时间谁多谁少经常容易弄错(2)李小明一年前存入一笔钱,年利率为2.25%,但要缴纳20%的利息税,到期共获得本息和为16288元,求李小明一年前存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解:设李小明一年前存入银行的本金是x元,正解:x + 2.25%x.(1-20%)=16288错解:(1+2.25%)x(1-20%)=16288分析:缴税只需交纳利息税,本金不需缴税。若本题未牵涉缴税,则x+2.25%x-16288与(1+2.25%)x=16288均可。(3)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若每小时行驶45千米,就要延误30分钟到达;若每小时行驶50千米,那就可以提前30分钟到达,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及原计划行驶的时间。正解:解法1:设原计划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45(x + )= 50(x - ) 或解法2:设原计划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y。45(x + )= y 或 - = x50(x - )= y + = x错解:(只说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错解)错解1:设原计划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45(x + 30)= 50(x - 30)错解2:设原计划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45(x - )= 50(x + )错解3:设原计划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 = -分析:存在上述几种错解,原因为:1、时间单位上未统一; 2、时间在延误、提前的关系上未弄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