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2021年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电路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居家生活等领域都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人类还会在黑暗中探索,电的应用研究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才能工作。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简单电路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知道形成电路的条件,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为中学进步学习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积累经验、做好铺垫。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观学习,它涉及的是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本单元以“电路”为主题,用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些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主题,并介绍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
本单元目录: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概念分析
一、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电的主要概念和课程内容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主要概念: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二、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的简单分析
(一)电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电的学习目标集中在3-4学段。四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已经连续学习4年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问题的理性思考都有很大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综合的认识电、电路和电能。
主要概念(电能),依然是上位概念。“电”作为能量的形式、不用去做理论上的分析——不用过多的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更多的关注实操层面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受到的。如果老师们希望了解电能的定量表达,可参考【声音】单元解读中相关解释。
(二)课程内容更多的需要在实践层面上理解
用科学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电路】单元的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科学实践课堂。
结合“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知识,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并愿意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
(三)【电】和【电路】变化
07版教材单元题目是【电】,当对电作出解释时,电荷、静电就出现了,这是老课标要求的。
20版按照课标要求,去掉了静电和电荷部分,也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电,显然,用【电路】更准确。
(四)科学实践的八个类型:
1.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
2.建立和使用模型。
3.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
4.分析和解释数据。
5.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6.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
7.基于证据进行论证。
8.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思维、逻辑、方法
1.关注学生原有认知
对学生原有认知的了解是单元学习的基础。第1课在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将学生已有认知和学习期许记录下来。班级记录表需要贯穿单元学习始终。
2.概念理解高于实操层面
从第二课开始,用4课(2-5)研究电路。目的是要建立电路的概念——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概念的建构用了大量的实验,实操性很强。
电路概念建构的过程是理性的思维的过程——假设、推理、判断等,一直伴随在实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电路概念的建立,在理解中获得的,超越了实操层面。
3.渗透科学实践的观点
用科学实践代替科学探究便于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实践追求更加真实的教学,如:
在真实的实践中理解科学。
在教学设计中采取系统的观点——用理性思维认识事物。
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和相应的规范。
电路单元解读——教与学建议
单元首页——科学的观察视角
单元首页说明
背景是爱迪生在实验室的一幅图,不用考察其真伪。
1.电灯的发明和正式进入家庭是有时间差的。
1879年,爱迪生用碳化纤维做灯丝,大大延长了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电灯才能走进千家万户,所谓“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的第一盏电灯”寓意在此。
实际上白炽灯真正发明的时间要早得多。1840-1850年期间,白炽灯就已经出现了。英国发明家斯旺1860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碳丝电灯。到1875年左右,白炽灯的寿命已经有40小时。但是作为价廉物美、经久耐用、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则是爱迪生的碳化纤维作灯丝、进入家庭的灯。
事实上,爱迪生对电气时代最大的贡献是供电系统的建立,这才是导致更多不同用途的电器陆续出现的原因。
2.单元首页不足百字,阐述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概念理解。
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电路】单元的研究更多的基于事实,不追求对电的本质理解(电荷)。所以用【电路】取代07版教材中【电】这一名称,并且按照课标要求,删去了静电部分。
每课分析
第一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了解初始想法,关注有关电的问题
1.把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原有认知上用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以及他们想学习的知识。这是第一课的主要任务。
建议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教师随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使用“头脑风暴法”讨论问题时,需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有的想法都会被承认,而且没有人会对其他人的想法提出批评。
关于用电安全的提示要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2.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调查活动,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器,无论是大型的电器(冰箱、电视……)还是小电器(电灯、电话、小型电子产品……),同时,认识电源、发现电源的种类是不同的。
3.研讨的问题也可以与【探索】1结合起来。
第二课
点亮小灯泡
与07版比较,20版将学习周期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了,逻辑线索更加清晰,变化如下:
20版在【聚焦】中先要思考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再画一画连接的示意图。
对小灯泡构造的观察,20版更加强调对“发光部位”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功能)的观察。
对四幅连接图的思考,20版显然更细致、更深入。
聚焦
手电筒怎样亮起来的?你能点亮小灯泡吗?
电是看不见的,但是借助电路学生会看见小灯泡亮了,有电了。
思考怎样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渗透了“电流动需要一个路径”
探索1
小灯泡发光是有个闭合的回路
想过小灯泡是怎样发光的吗?
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点、连接点都在在哪里,能找到几个连接点。
发现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电池——
导线——
电流经的路径——
探索2
尝试点亮小灯泡——哪些几种方法能点亮、哪些方法不能点亮。
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需要画出示意图。
【研讨】
1.展示小组的实验记录表,画连接图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将连接点加重描黑,便于更清楚的看到连接部位。
2.分析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判断四幅连接图的对错。在教学中可将这四幅图转换成简图,便于判断和推测。
3.是对本课核心问题的总结。分析电路的特点,形成电路是一个回路的初步概念。
第三课
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形成的核心课
聚焦
点亮小灯泡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路的经验,这时再来组装一个真正的电路。
探索
1.利用电池盒、灯座、导线夹组装电路。
清楚关键的连接和必要的组成元件是什么。
2.在组装的电路中加个开关。
尝试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3.画电路连接图。
在记录表中画一画连接图。可以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或简笔画表示电器元件。
研讨
1.在完成的电路连接图中,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连接点用圆点标出来。需要让学生知道的是电按照一个方向流动即可。
2.在电路中尝试用其他的元件代替灯泡,发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第四课
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
聚焦
进一步明确电路的特点(概念)。
建立在电路是个回路基础上的问题设定和解决办法。
探索
1.探讨在哪些情况下,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怎样发现故障、怎样解决故障,要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
2.做电路检测器,体验检测手段可以解决面临的问题。
3.实地检测,并补充检测记录。
研讨
汇报检验过程以及排除方法。
强调安全用电——用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易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第5课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器设备本身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而难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
用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式,体现科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聚焦
聚焦问题是考察学生对“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这一单元最重要的概念的理解程度。每个学生都要清楚,本课的任务是要检测一个电路暗盒、并要作出解释。
探索
检测一个电路暗盒,推测里面可能的连接方式。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如下:
1.先组装电路检测器,并确认其工作正常。
2.分析一个电路暗合接线柱可能存在的连接状况。
3.按照活动手册1的提示,设计一个测试系统——预测可能会有多少种连接方式,确定合理的测试顺序。
研讨
1.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方式。要引导学生把可能的连接都考虑到。
2.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尝试考虑5、6接线柱的连接可能。
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
有了前面几课的研究基础,本课的讨论就比较容易了……
聚焦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电流能否通过。
探索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提示学生检测前先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工作。
建议先识别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如回形针,并做安全提示。
增加对某些两可之间物体(材料)导电性的分析,如:带有塑料皮的回形针、铅笔芯、漆包线、双脚书钉等。
研讨
1.检测结果与预测进行对比,特别注意那些检测结果不一样的材料,分析原因,形成共识。
2.讨论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
3.分析物品的导电特点。
第7课
电路中的开关
聚焦
了解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制作一个简易的开关。
探索
1.观察小开关
发现小开关结构特点——组成材料、控制功能等,了解开关如此重要!
2.观察真实的开关
发现开关的工作机制。可以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了开关,电器设备会是什么状况?
3.制作开关
研讨
1.展示与交流制作方法。
2.尝试更多做开关的方法。
拓展
尝试用一个双向开关或两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电灯——组装红绿灯装置。原理上是用开关来控制两个电路。
启发学生思考在红绿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办法。实际上是要解决用开关控制三个电路的问题。
第8课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这是一节关于电路学习的总结课。
“电路”
单元渗透了很多“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是典型的科学实践课。
教学中建议用STEM学习方式来丰富学习内涵。
聚焦
总结与应用
探索
1.设计照明电路方案
画平面图,标出物品摆放的位置。
画电路图——2个小灯泡、2个开关的电路图。
2.交流设计方案(完善和改进)
3.模拟安装
4.交流分享
本单元教学的2点建议:
1.用好教师用书和活动手册
教材是教学文本的统称,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学习手册等。教科书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科学教育的各种信息,图片和文本都是有内涵、有教学研究价值的。
教师用书在对图片的解释和教学的指导上是最具说服力的,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依据。所以,用好教师用书是第一要务。教学的至始至终都应该研究好教师用书。
学生活动手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抓手。手册里的各种记录表不仅反映了科学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不可或缺,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用好活动手册。
2.用科学实践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指导教学
在【电路】单元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看待每一个实践活动,将理性思维贯穿到整个电路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同时,一定要格外重视用电的安全和安全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