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繁殖》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繁殖》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繁殖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单元活动框架
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用种子繁殖
1
2
用根、茎、叶繁殖
1
3
动物的繁殖
1
总课时
3
每课分析
第12课
用种子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
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第13课
用根、茎、叶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营养繁殖为中心,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它的主体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用营养器官来繁殖的植物的实例,并组织学生交流其他可利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的名称,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用根、茎、叶来繁殖植物。此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繁殖植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二,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它是活动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教学目标
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
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难点: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第14课
动物的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按照动物繁殖行为的先后顺序,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一个活动,即:利用配图,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求偶的方式,并说明动物在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排序活动,结合教材的介绍,认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这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卵生。教材首先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活动二,认识胎生。教材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的繁殖方式。最后,教材集中介绍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对动物卵生与胎生的总体认识。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2.教学目标
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参考资料
种子的构造与作用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有些植物的种子,虽然胚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外界条件也适宜,但是它们成熟以后并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作种子的休眠。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种子为什么需要休眠呢?生长在温带的植物,如果种子在秋季成熟以后落入土壤,很快萌发,不久冬季到来,幼苗就会被冻死。相反,种子经过休眠,就可以躲过严冬,延续后代。可见,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种子并不是“长生不死”的,它与动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例如,小麦、水稻的种子一般只能活两三年,白菜、蚕豆的种子一般只能活五六年。在低温和干燥的状态下保存种子,寿命可以延长;在高温和潮湿的状态下保存种子,寿命就会缩短。
种子的传播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植物为了传播种子,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借助风力散布的种子一般细小而质轻,能飘浮在空中被风吹送到远处;有的种子表面生有絮毛、果翅等,这些特殊的构造适合借助风力飞翔。比如,南方常见的昭和草的种子上有一把“小伞”,风一吹,“小伞”就带着种子飘到很远的地方去安家;又如,杨树、柳树的种子长着轻柔的绒毛,乘着五月的春风自由飞到遥远的地方;再如,松树、槭树、榆树的种子上长有小小的“翅膀”,借助风力可以轻易飞向四面八方。
水中和沼泽地生长的植物往往借助水力传送种子。我们常见的莲的果实,也就是莲蓬,呈倒圆锥形,且质轻,可以随着水流漂到各处,同时把种子远布各地。陆生植物中的椰子,它的果实更是有多重功能,椰果的中果皮十分疏松,富含纤维,能适应在水中漂浮,内果皮极坚厚,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海水的侵蚀,果实里还含有大量的椰汁,足以供给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这就使椰果能在咸水的环境条件下萌发。热带海岸有许多椰林分布,与椰果的这一本领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和动物也会帮助植物散布种子。有些植物(如苍耳、窃衣、鬼针草等)的种子外面生有刺毛、倒钩或能分泌黏液,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黏附到人的衣服或动物的毛、羽上,从而帮助种子传播。有些植物的果实色彩鲜艳、香甜多汁,可吸引动物前来取食,借此散播种子,如鸟类或其他动物采食樱桃时丢弃樱桃核,无意中做了传播种子的工作,万一樱桃核也被吞下肚,樱桃核坚硬的壳也能抵抗消化道中的强酸,保护种子全身而退。还有一些坚果类的种子,如板栗、松子等是松鼠喜爱的食物,它们被松鼠搬回家储存起来,一部分被吃掉,剩下的来年就生根发芽了。
植物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传播种子。我们常见的豆荚,当它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骄阳的烘烤下,常常“啪”的一声爆裂,种子就会像子弹飞出枪膛,被弹射到远处,所以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成熟后一定要及时收获,否则种子就会散布田间,使生产遭受损失。
一些植物还具备自动播种的特殊装置。有一种名为“喷瓜”的植物,它会结出带有毛刺的其貌不扬的小瓜,当瓜成熟时,只要稍有触动,瓜便会脱落,并在瞬间将瓜内的种子喷射出去,射程可达6米,“喷瓜”也因此得名。
最有趣的是麦田里生长的野燕麦的种子,它能够自己“爬”进土中。野燕麦种子的外壳上长有一根长芒,会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旋转或伸直,种子就在长芒的不断伸屈中,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一旦碰到缝隙就会钻进去,第二年便会生根发芽。当然,野燕麦种子“爬行”的速度相当缓慢,一昼夜只能前进1厘米,然而这种传播种子的本领已经让人叹为观止。
大自然中的植物要生存发展,就会想尽办法来繁衍后代,于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使得种子可以广为传播,生生不息,这种神奇的现象,令人类惊叹不已。
营养繁殖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繁殖的特性,创造了扦插和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中的意义是:
1.加速植物的繁殖。例如,林业生产中用种子繁殖的方法育苗很慢,而用营养繁殖的方法可加快育苗速度。
2.保存植物的优良特性。例如,有些果树用种子繁殖的方法容易产生变异,而用营养繁殖的方法则能保存植物的优良特性。
3.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4.对于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如香蕉),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
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
鸟类在繁殖季节首先要筑巢,给小宝宝安一个温暖的“家”。小鸟出生后,要为小鸟觅食,寻找小鸟可以吃的小虫或其他东西。小鸟长大一点后,还要教小鸟自己觅食的方法和技巧。
哺乳动物将宝宝生下来以后,首先要给它们哺乳(因为牙还没有长出来),小动物们再大一些后,双亲也要给它们传授生存的技巧和本领。亲本模仿是很多动物幼崽学习独立生存的必修课之一。
鸟类、哺乳动物的幼崽在羽毛和毛还没有长好的时候,它们的双亲还会用自己的翅膀或身体去温暖、呵护它们成长。
动物的繁殖方式
动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代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低等动物普遍采用无性繁殖。动物的无性繁殖分为分裂生殖(如草履虫)、出芽生殖(如水螅)、克隆等。
有性繁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采用有性繁殖的动物数量大,种类多,身体结构复杂。动物的卵生和胎生都属于有性繁殖,其区别在于:卵生是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成新个体;胎生是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后产出母体。许多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都是卵生,低等单孔类哺乳动物(如鸭嘴兽)也是卵生。哺乳动物中的真兽类均为胎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