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孔子有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曾皙的志向为何如此的深得孔子的赞赏? 孔子终其一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深圳实验承翰学校谭盛祥 题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1.“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 整体感知 齐读文章、正字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 文本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同桌之间翻译这一段文字,思考:孔子向学生说这句话的目的何在? 翻译: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问志 消除顾虑,引导弟子敞开心扉的讲述自己的志向 弟子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翻译这一段文字,思考:“率尔”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夫子对子路的志向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翻译: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鲁莽、轻率的性格 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表达态度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文段,思考:对比子路,冉有的志向,有何区别,反应了冉有怎样的性格?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冉有比较谦虚,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使小地方的百姓富裕,但是礼乐方面自己做不到。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fǔ] (名作动),愿为小相焉。” 翻译文段,思考:从公西华的志向中,你看出了他对什么的重视呢 翻译: “公西华,你怎么样啊?”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礼乐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任务: 1、翻译文段 2、曾皙的志向是什么?跟前面三位有何不同? 3、为什么得到孔子这么高的评价? “曾点,你怎么样啊?”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翻译: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暮春春游 强国——富民——礼乐——暮春春游 2、曾皙的志向跟前面三位有何不同? 3、曾皙的志向为什么得到孔子这么高的评价?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孔子其人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孔子究其一生。周游列国,经过无数坎坷,受尽无数的冷眼,目的也就是努力恢复礼乐,让老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而曾皙所描绘的生活,背后正是(强国、富民、礼乐)均已实现才能出现的景象。 前三位的志向是向着美好方向去努力,而曾皙的志向则表明一种美好图景的实现。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文段,思考: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思考3: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如何理解“其言不让”?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子路过于轻率、不谦让 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总结 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想要重整春秋末期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曾皙说的正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的教育智慧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以上例子,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智慧? 因材施教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 孔子的礼、仁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小不忍则乱大谋。 7、匹夫不可夺志也。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的格言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7、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