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六 物态变化 -6540541910 00 课程要求 ①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研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③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5588043815 00 基础知识梳理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①物质所处的状态简称物态。 ②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③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态变化的定义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定义 固态变为液态为熔化,例如:冰雪消融、吃雪糕解暑、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液态变为固态为凝固,例如:水结冰、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粘住”舌头,冰挂的形成。 (2)熔点和凝固点 ①晶体和非晶态 分类 概念 特点 常见物质 晶体 有确定的熔化温 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外界不断加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 海波、冰、萘、各类金属、钻石、食盐、石墨等 非晶体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 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其温度不断升高 玻璃、石蜡、塑料、松香、沥青等 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 2569845278765特别提醒 00 特别提醒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 46609085725 00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③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条件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液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液态变为气态为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为蒸发和沸腾,实例:洒水的地面变干、湿衣服变干、清晨雾的消失、游泳后上岸感觉冷。 气态变为液态为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为加压和降温,实例: 露、雾的形成,各种“白气”,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流汗”,冬天戴眼镜进人室内时眼镜片变模糊。 (2)蒸发和沸腾 ①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1914525114300 00 温度 ②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③蒸发的应用: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即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例如:路面洒水降温。 ④沸腾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⑤沸点的定义: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沸点,液体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577465172720 00 1315720140970 00 温度达到沸点 ⑥液体沸腾的条件 缺一不可 继续吸热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物质由固体直接变为气态为升华,例如:樟脑球变小、白炽灯中的钨丝变细、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体为凝华,例如:霜、雾凇、玻璃上的冰花 (2)升华的应用 人工降雨;贮藏食物、医学手术;物态云效果 -5588043815 00 方法技巧点拨 一、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异同 分类 相同点 不同点 熔点(凝固点) 温度变化 图像 晶体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有 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非晶体 无 熔化过程温度上升,凝固过程温度下降 -226060534035002125345-85725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00 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1)从有无熔点(或凝固点)来判断,晶体有熔点(或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或凝固点) 233045044513500270446546291500194754544386500155702044259500472249514732000372872014541500(2)从熔化过程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的熔化过程为固态 固液共存态 液态;非晶体的熔化过程:硬 软 黏 稀 液态 (3)从熔化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 温度变化 温度降低 温度不变 发生部分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及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吸热现象 蒸发时,从液体自身吸 热,导致未蒸发的部分温 度降低 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当环境温度等于或低于沸点时,液体就不能从外界吸热,就停止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三、对“白气”的理解 生活中的“白气”实质是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原因有两种:①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冬天人们嘴里哈出的“白气”、烧开水时水壶嘴里冒出的“白气”;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夏天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打开冰箱门时周围出现的“白气”。 四、图解法分析“三态六变” 2044705480050044907201270说明 00 说明 向上的变化过程要吸热,向下的变化过程要放热,且任意的两种物态间的物态变化是一对互逆过程。 五、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分析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5588053975 00 经典例题解读 1.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对其进行加热,发现固态的碘变成紫色的碘蒸汽并充满试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是非晶体 B.这个过程中碘需要放出热量 C.若将试管放在热水中加热出现此现象,能证明是碘升华形成的 D.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出现此现象,能证明是碘升华形成的 解析:A.碘有固定的熔点,则碘是晶体,故A错误;B.固态的碘变成紫色的碘蒸汽,说明碘可能是先液化再汽化或者发生了升华,均需要吸热,故B错误;C.若将试管放在热水中加热出现此现象,由于热水中温度最高能达到100℃,未到达碘的熔沸点,则碘由固态变为气态,只能是升华形成的,故C正确;D.由于酒精灯的烛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沸点,则无法判断碘是如何由固态变为气态,碘可能是先液化再汽化或者发生了升华,故D错误。 答案:C 2.夏季的清晨,站在涪江边会看到江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解析:淡淡的白雾是液化现象,因为河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选:A。 答案:A 3.现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和B上滴上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按图所示进行操作,观察到玻璃板B上的水比玻璃板A上的水干得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B.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 C.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大小是否有关 D.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水附近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否有关 解析:由题意可知,图中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和B上滴上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其中B用酒精灯加热,因此,液体的种类、水附近空气流动的速度、水的表面积大小均相同,这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则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故选A。 答案:A 4.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将装有剩饭、菜的碗放入篮子并搁在砖头上,然后再将袋口边缘浸入水中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篮子里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这个“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凝固放热 B.液化放热 C.蒸发吸热 D.升华吸热 解析: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增大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答案:C 5.“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解析:霜是固态,它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而形成的,这种物态变化叫凝华,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C 6.如图所示的四个自然现象都需要吸热或放热,但其中一个与另三个的吸放热不同,这个现象是( ) A.树挂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雪山融水 D.冰花的形成 解析:树挂是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小冰晶,是凝华,放出热量;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放出热量;雪山融水,是雪吸收热量,熔化成水;冰花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放出热量。故C正确。 故选C。 答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