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39190011480800《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本册概论】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入手,通过与此相关的6个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有利于我们从制度视角观察政治演进过程,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线索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我们首先复习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两方面入手,来解答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国同构,君主与贵族共同执政,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统治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我们再看这个问题: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经过分析归纳,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相似之处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不同之处体现在,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更接近寡头政治,表现为国王和官员享有更大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马共和国最终演变为帝国,皇帝成为独裁者。 3.下面我们复习的是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结合“学习聚焦”和“历史纵横”相关内容,说明中古时期西欧政治制度的特点。 《历史纵横》概要介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意在说明即使在西欧,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并不一致。当英国和法国形成王权统一国家时,德国却从早期相对统一的局面走向了分裂,而且越到中古晚期,分裂越严重,造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有名无实、选帝侯和其他诸侯在自己领地中专制自为的局面。由此看出,中古时期西欧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下面我们复习英国的内阁制度,同学们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示例】 论题:随着英国内阁制度的形成,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阐述: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小结:内阁制度的形成是英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5.接下来复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们看一道选择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6.“历史纵横”中叙述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四个方面展开。本单元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我们首先复习的是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表格和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通过“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等关键语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认识到,立法不难,难的是有法必行。因此,考核制度在国家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建立相关考核制度,还要使考核制度落实。中国古代从秦汉至明清考核制度的严密,正是其重要性的表现。 2.请同学们结合表格和材料,再谈谈你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看法。 从表格看,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后,通过公开考试进入文官系统的人数越来越多。在长期的实践中,英国对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及退休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但是,文官人数的膨胀,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材料看,由于文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他们确实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国家治理的稳定性。 3.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可以围绕公务员制度这一主题,找出重要的代表性事件,分为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阶段进行叙述。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三个方面展开。本单元主要阐释了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情况,对我们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1.结合表格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与教化的特点。 通过分析我们,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条文由繁至简、儒家思想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2.再结合表格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的特点。 宋朝注重基层教化,而乡约则是基层教化的重要体现。从宋朝到清朝,乡约从《吕氏乡约》到朱元璋的“六谕”再到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从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到重视基层秩序的稳定,体现了儒法融合的趋势。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因此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和约束力,与法律合流。 3.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它们的源头或多或少地与罗马法有联系,两者之间有共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查阅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古时期的日耳曼法、教会法的影响。 不同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形成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不同。英国更多地继承了英国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因此英美法系有遵循先例原则这一显著特点,法官在审判中的权力较大,注重法官的经验和判例的作用。法国则更多地受到了中古后期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影响,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条文严谨,概念术语准确,法官必须按照法律条文审判。所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4.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你谈谈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的认识。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本单元主要阐释了法律与教化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介绍了法律与教化在古代中国、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的不同特征。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唐朝国力强盛,首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这个说法的依据。 在唐都长安,不仅生活着井真成那样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罗马帝国的使者、僧侣、客商、学者、匠人。那时,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中心。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在长安的西市,有不少胡商。唐朝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也大有胡风。从唐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到长安的国际性。例如,李白的诗中就有不少写“胡姬”。《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因此,从唐诗可以看到唐朝长安的国际性。至于唐朝长安的城市面貌,可以查阅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著作。 2.同学们阅读材料,说一说格劳秀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材料的关键词有“权力”“主权”“君主”等。作者认为谁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谁就拥有结束战争缔结条约的权力,君主拥有一个主权国家的开战权,因此也有缔结条约的权力。这体现了国际关系中应该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原则。 3.请同学们动手练一练。根据教材内容,用图示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展示出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原因有,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现实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4.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这是正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毫无疑问,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进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中提出中国方案。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当代中国的外交四个方面展开。本单元主要阐释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 【示例】 结论: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朝代,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 2.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建议大家纵向梳理田赋、人头税、徭役的发展。 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3.通过一道选择题,了解一下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过程。 通过“1919年”、“1930年”、“1943年”等关键时间节点,分析得出的正确答案是C,近代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自主。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阐释了从货币产生、演进到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完善的历史线索,总结了赋税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基本发展脉络。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相同是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是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两个方面展开。本单元主要阐释了中国古代的户籍编制和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主要是为赋役征发服务,但对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社会保障一般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但宋代以后宗族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还介绍了西欧中古时期的管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一直强调基层自治;在社会保障方面,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基本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复习小结】 通过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让我们加深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3.【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4.【荷】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6.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作业】 根据“单元解读”制作思维导图或绘制知识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