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生物的新陈代谢—2021届中考科学复习专题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讲:生物的新陈代谢—2021届中考科学复习专题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一.根、茎、叶的结构:
1.根: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吸收作用。
2.茎:地上部分的骨干,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
3.叶:由叶片、叶柄组成。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和水:
1.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
2.不同化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 肥
对植物的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氮肥
枝叶茂盛
叶片黄,瘦小开花少,籽实不饱满
磷肥
发育良好,提早结果成熟
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绿,花果实种子减少
钾肥
使茎秆坚韧,块根肥大
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或叶弯卷
铁肥
参与酶的合成
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三.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细胞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部位在根毛区。
①植物根尖的结构:
名称
根 冠
分 生 区
伸 长 区
根毛区
位置
最前端
根冠后
分生区后
伸长区后
细胞
特点
排列
不整齐
细胞小、核大质浓,排列整齐,分裂能力强
能快速生长,质中开始出现小液泡
有根毛,出现输导组织有大液泡
作用
保护
作用
使根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多
把根推向新的土层。
吸收水分和养分
②水分进入路径:土壤→根毛细胞→内层细胞→导管→茎→叶→散失(通过气孔)
③物体内水分的输导由导管来完成的。
④矿质元素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3.水分的利用:1%左右参与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植物吸收水和促使水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②促进溶解在水在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可以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造成灼伤。
5.水分的散失是通过气孔进行的。
气孔的调节机理: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反之,气孔关闭。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意义:完成了两大转变:
①物质转变: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②能量转变: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是指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3.意义: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了能量。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很旺盛。
六.新陈代谢原理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应用:
1.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农民都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作种;
2.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时应适时适量;
3.在植物生长中,需要无机盐;要合理施肥,薄肥勤施。
4.成熟的活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利于种子的储藏,可采取低温、干燥等方法降低呼吸作用。
二、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要会分析图像、明确概念,明确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终产物等知识,将消化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理解其工作机理,即可较好的完成问题解决。
1.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49657029210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和过程如下:
①false;
②false;
③false;
3.营养的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吸收如下:
吸收部位
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
大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肠
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生物催化剂——消化酶
有消化酶的消化液参与的消化是化学性消化,无消化酶的消化液参与的消化是化学性消化。可能以实验题考核形式呈现来增加分值比例。
1.概念:活细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并受温度和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3.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列表比较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口腔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
胃蛋白酶

胰腺
胰液
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肝脏
肝细胞
胆汁

小肠
肠腺
肠液
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肠肽酶
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
呼吸不是呼吸作用,本质上是气体分子的自由扩散(渗透);呼出的气体内,氧气含量依然远大于二氧化碳含量;相比空气而言,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减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加;
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保证气体通畅、处理吸入气体。
肺:用大量肺泡构成,气体交换场所。
2.呼吸全过程:
(1)肺换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2)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和细胞内气体交换。
经肺泡内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走,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不断获得氧气,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排走,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上两过程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气体的运输:氧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4980305553720(4)细胞呼吸:细胞利用氧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
四.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循环系统相对内容较多,可考核的点也较多,需要学生切实明确知识点包含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机理性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只是记忆对于理解程度有更大要求;
典型题型为:
Ⅰ、血液成分表格数据分析题:白细胞数值偏高(可能为炎症);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指标偏低(贫血);血小板数值偏低(凝血障碍);
Ⅱ、打针、吃药、挂点滴等,具体药物或者物质在人体中流经的路径考核;具体血管中血液中物质组成变化情况考核;(通过血液循环图进行分析);
1.循环系统的组成: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心脏的结构
3790950420370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3.血管的种类
⑴动脉:与心室相连,将血液送出心脏血管,与此相适应,动脉管壁厚,弹性好;
⑵静脉:与心房相连,将血液收回心脏血管,静脉管内血压低,管壁薄,弹性差;
⑶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质的场所,因此管壁最薄,管径最小,仅容红细胞逐个通过,血流慢。
46431202603504.动静脉血的区分: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应该根据血液中的含氧量多少来判断。
3.血液循环:
(1)动力:心脏的舒缩。
(2)规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动脉瓣,静脉内的静脉瓣,它们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3)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见下图。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分支动脉→除肺以外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分支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观察小鱼尾部血液循环实验:比较各种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颜色。低倍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血液流速慢,红细胞呈单行流动。小动脉血流快,有时有脉搏样波动。小静脉血流慢,色暗红。
五.血液
1.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血 小 板
血 浆
特点
无核,两面凹圆饼形,质中有血红蛋白
有核,比红细胞大,有多种
最小,无核
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正常
数量
最多500万(男)
420万(女)
5000—10000
(男、女)
10—30万(男、女)
约占血液总量的55%
作用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异物,参与人体免疫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成年人血液中血细胞含量的多少对健康影响很大。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过低—贫血;白细胞太少—抵抗能力差;血小板太少—不易止血。
2.骨髓的造血功能:红骨髓
(1)人出生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
(2)刚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3)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着提高。
(4)骨髓的造血能力极强,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
(5)少量骨髓捐献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
3.输血和血型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型万能受血者,而O型万能输血者(少量、缓慢输血)。
(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凝集原
抗B凝集素
B型
B凝集原
抗A凝集素
AB型
A凝集原、B凝集原

O型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2)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补充了解)
献血者红细胞(含凝集原)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O型(无)A型(A)B型(B)AB型(A、B)
-+++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4.献血:一个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血液总量的5%左右),由于储备血液的替补,血容量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加速,一两天就能恢复正常。有规律的献血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六.泌尿系统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尿的形成
(1)过程:false
(2)原理:毛细血管球有通透性,当血液流经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都可“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原尿通过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时,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和部分无机盐被子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有选择性。由于大量水被重吸收,所以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
尿的排出
false
七.新陈代谢
1.概念: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同 化 作 用
异 化 作 用
物质转变
环境物质→自身物质
自身物质→代谢终产物
能量转变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举例
光合作用、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排泄
关系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体新旧物质更替的过程。
3.在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贮存。
少年儿童同化作用占优势,能量的获得大于能量的消耗,体内有机物积累,身体逐渐长大;老年人、外病的人恰好相反;健康成年人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植物的生长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结果。我们可控制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提高作物产量。
消化和氧化分解:
消化是把大分子、不能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以吸收的物质的过程,人对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进行;
彻底的氧化分解是形成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内进行;
大分子有机物
消化产物
彻底氧化分解产物
蛋白质
氨基酸
CO2、H2O、尿素
糖 元
葡萄糖
CO2、H2O
脂 肪
甘油、脂肪酸
CO2、H2O
其它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孢子植物的特点
1.藻类: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地球上水体内的单细胞藻类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对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苔藓类: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分布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苔藓类植物由于叶片薄到只由一层细胞组成,所以对环境中的污染性气体物质非常敏感,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的苔藓类植物是否发黄、枯萎,来判断某地的空气污染状况如何。
蕨类: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是第一种具有根茎叶高度分化的植物类型。分草本蕨类和木本蕨类两大类。其中后者绝大多数已经灭绝,所剩品种不多。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细菌特点: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分裂方式繁殖,无成型细胞核只有核区,属于原核微生物。
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根据危害程度可分为致病菌、有益菌等;常见细菌要熟悉。
细菌的生命活动是导致食物腐败的原因(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常见的食物的保鲜方法有:高温煮沸、盐腌、风干、真空包装、防腐剂、低温冷藏、密封保存等;
真菌的特点:属于真核生物,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有可食用的也有不可食用的,多细胞真菌结构也需要了解。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种类、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包括原生动物、海棉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现存脊椎动物大约有40000种,除了以脊柱为主体的内骨骼外,脊椎动物还具有脊索、背神经索、鳃裂,心脏位于腹部、封闭式血液循环等特点,区别于无脊推动物。
根据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我们对脊椎动物划分了五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我们也要明确该五大类脊椎动物中,各类别的特点,从形态特点、是否又羽毛或鳞片、体温是否恒定、卵生还是胎生等都得一一熟知。毕竟脊椎动物在生活中是我们相对最熟悉也是接触最广泛的一个类别的生物大类。
五.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吸收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常见的同化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常见的异化作用是呼吸作用;需要掌握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同时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像分析问题也需要掌握对应的思路与注意事项。
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量的葡萄糖经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要远大于通过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我们也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长跑时腿部肌肉的酸痛、酿酒等相关无氧呼吸中的常见问题。
概念辨析
1、平衡
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平衡往往是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的动态平衡。
代谢平衡: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可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下的生态平衡。
体温恒定:产热与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以维持物质循环: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以维持物质循环。
生理稳定:神经和激素调节下的生理稳定。
水盐平衡:人体对水、盐的摄入与排出以维系人体内的水盐平衡。
2、呼吸、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
呼吸:是指人体的细胞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它包括四个过程:①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就是指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下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其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3、凝集原和凝集素
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是一种抗原。
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是抗同名凝集原的抗体。
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相遇(如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