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2021届中考科学复习专题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讲: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2021届中考科学复习专题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第1讲:知识体系整体梳理与概述(一)
浙教版科学三年六册,每册四章,总共二十四章节,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气候、土壤等。主体三大模块:物理、化学、生物,同学们首先要明确各模块三年来我们各自都学习了什么内容,从而明确自身在此三大模块中相对最薄弱的是什么,在复习时间以及精力的分配上,有所取舍。
当下中考对于初中科学的考核,越来越注重整体科学素养、科学技能、知识面的综合考核,侧重知识体系考核的广度而非知识体系考核的深度(针对知识深度的考核的分值分配越来越少);同时也更注重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而事实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往往同时涵盖多个模块的相关知识,是故,考题中跨章节、跨知识模块的综合题型比例越来越大。这就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前提,我们必须先明确从始至终我们在科学这门课程内,在书本和对应的作业习题中学习过哪些知识、解决过哪些问题、归纳过哪些注意事项。
以下,我们就来总体梳理一下科学这三年里我们学习的知识体系,我们按照知识的关联性来进行梳理。
【生物:】
第一部分、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这一部分注重对显微镜本身操作的技能考核、状况应对与问题分析决绝;
我们需要对显微镜结构、对光、调焦、视野特点以及放大倍数计算方法(区分物镜目镜:一物、一目组合)进行掌握;同时对于动、植物装片的制作方法(撕片、涂片、切片、压片)、注意事项(载玻片上滴加的是生理盐水还是清水即可)、常见染色剂与染色方法也要学习到位;
了解常见生物的形态、习性、相关生命活动特点。
一、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后镜筒上下移动明显,向后转,镜筒上升、向前转,镜筒下降;细准焦螺旋转动造成的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开始观察后,除非更换了观察用的装片,否则,粗准焦螺旋都不再使用,所调节的都是西准焦螺旋)
4.显微镜:false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光线强用平面镜,光线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物镜距离装片2~3毫米处开始调节,双眼操作)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属于真核生物。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无细胞结构。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二、结构层次与动植物分类
这部分包含了大量名称和概念需要我们进行记忆,由于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需要投入对应的时间、精力重新巩固所学,弥补知识空缺。
对于细胞,从细胞学说、结构名称、动植物细胞区别点、某些代表单细胞生物结构(衣藻、草履虫)、细胞的生命活动(分裂、生长、分化)等各方面,都要一一落实。
学会用自己语言理解与解释关于“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理解其在结构层次中所处的角色。
落实常见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具体分类类别划分、代表生物、各类别各方面的特征等,很多细节点都会是常见的考核出题出处,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全面和精细,尽量避免盲区。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核:内含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质: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4、动植物细胞: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植物细胞质中有叶绿体和液泡;
5、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液 泡:内含细胞液;
6、细胞学说: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7、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8、(1)细胞分裂定义: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
(3)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含有遗传物质
(4)细胞分裂:使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问题:(1)一个受精卵经过了 n 次这样的分裂,产生了多少个细胞呢?false)
9、细胞生长:分裂生成的子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叫做细胞的生长。
10、细胞的分化:子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1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
(1)细胞分裂的结果——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生长的结果——生物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组织细胞、细胞形态功能发生改变。
11、“组织”这一结构层面的学习,我们要能够运用自己语言来定义组织的概念。此外明确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同时明确各组织代表细胞各自的形态、功能知识。
12、“器官”这一结构层面的学习,我们要会用自己语言来描述器官的概念。此外,知道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具体分类(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13、“系统”的定义也需要我们能够自己来描述。人体八大系统记忆中不能遗漏,记忆时要有自己的适当分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并且,在此章节学习中,我们对消化系统的消化道以及消化腺进行了初步学习。
14、动物的分类,首先我们根据生物是否具有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而对于无脊椎动物,我们又将其分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15、脊椎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我们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各类生物的形态特征、体温特点以及相关习性都是需要扩展和掌握的。
补充:哺乳动物未必是胎生但一定有哺乳行为,反之,胎生的一定是哺乳动物。
16、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其中,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节、具有三对足、两对翅。昆虫的种类具体数据等其他知识也应掌握。
17、植物依据生殖方式首先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依据种子是否有包被或者有没有真正的花这个结构我们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无种子植物又依据根、茎、叶的分化程度我们又将其分为藻类、苔藓类、蕨类。
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该部分是宏观体系上,生物学的最大层面的生物研究内容,对应的名称与概念需要记忆与理解;对于生态系统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但我们需要理清楚各生物名称之间的相互关联。
理清楚各个各个名词的辨析;梳理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与关联;明确生态系统平衡运转、自动调节的机理;同时明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生物可以影响环境并适应环境、环境改造和影响生物;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人类不能写入食物链;
理解物质循环:碳循环、氧循环、氮循环;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群落:又叫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有机生物体的总和。
3、植被: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1)成分:可用下列图来表示
85217083820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166243074930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2)功能
①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因素:
(1)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2)分类: 生物因素:指同种的其他个别和不同种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6、生态平衡:
(1)标志: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保持平衡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

生物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1)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植物根尖结构、小肠结构等。
(2)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鱼与水生活、鸟与飞翔生活等。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概念辨析:
物种和种群
物种:简称“种”,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 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腐生和寄生;消费者和分解者
腐生:指从生物尸体或排泄物中获取营养物的生活方式。
寄生: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中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通常情况下,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把它归入为分解者。包括绝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当然也包括蚯蚓、秃鸠、屎壳郎、螺丝等动物。而把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归入到消费者当中,包括绝大多数动物以及寄生虫和所有的病毒(因为所有的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