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汇总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舍:(1)便舍(shě)船:离开。(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中:(1)中无杂树:“中间”。(2)晋太元中:“年间”。(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向:(1)寻向所志:从前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具:通“俱”,完全、详尽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省介词: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小石潭记相似词句《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9.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一词多义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特殊句式倒装句: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修辞手法: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省略句: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虚词用法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核舟记通假字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注音器皿(min三声)罔(wǎng)贻(yí)高可二黍(shǔ)篛(ruò)篷执(zhí)石青糁(sǎn)之髯(rán)不属(zhǔ)诎(qū)椎(chuí)髻(jì)天启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 (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 (圆木)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天启壬戌秋日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启窗而观(连词,然后)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说)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定语后置原句: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原句: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原句:为人五正确语序:为五人原句:为窗八正确语序:为八窗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倒装句表强调。省略句(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双重否定句(1)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罔,没有;无。(3)罔不,无不;全都。(4)因,顺着;就着。(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句型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马说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今义:或者。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食(sì):通“饲”喂养。食(shí):吃。例: 策之不以其道。策:古义:马鞭,鞭策。今义:策划,策略。例: 虽有千里之能。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7.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9.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是【策】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以】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能以径寸之木 (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或】或以为死 (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辱——受屈辱骈—两马并驾称——以...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才美——才能,美貌见——“见”通“现”,显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握临——面对知——识别,了解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