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事物。(2)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采用读图、析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概况。(2)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干旱的原因。【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提问:上面两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师:对,诗人用凝练的得寸进尺墨,描绘了西北地区苍凉壮阔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一)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明确位置: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提问: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和宁夏的北部。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主要的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展示图片: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坦荡,起伏和缓。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天山南侧,四周被山脉环绕,盆地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纬度较高,西北部能受到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提问: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属于哪类干湿地区?(学生读图回答)明确: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新疆的降水大多在50毫米以下,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乌鲁木齐气温和降水分配图”,提问:西北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呢?这种气候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学生读图回答)明确: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展示西北地区的耐旱的植物:胡杨林提问: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学生讨论回答)展示: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明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山脉的阻挡,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因此气候干旱。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河流多为内流河,如:塔里木河。人口、城市和交通大多沿河或山麓有水源的地带分布。活动1:提问: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一样吗?这会导致地表植被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明确:不一样,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导致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河流?(学生回答)明确:西北地区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其水文特征为:气候干旱,降水少,导致河流水量小;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补给;汛期短,夏汛为主;流程短,易断流;有结冰期;含沙量大提问:该地区有没有外流河?(学生回答)明确: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二)西北地区的农牧业西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在全国占突出地位。重要的畜牧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提问:你吃过西北地区的哪些瓜果?请将它们介绍给同学?展示图片:吐鲁番的葡萄、新疆的哈密瓜活动2: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一是晴天多,日照强,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提问: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云层少,所以光照强,热量丰富。活动3:讨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放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试从气候的角度,对下列现象加以解释。(学生讨论回答)1.内蒙古高原东部多为定居放牧,西部以游牧为主。2.天山牧场的牧民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牧场。明确:1.西北地区降水由东向西越来越少,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在200~400毫米之间,水草丰茂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在50~200毫米之间,降水少,牧草稀疏,以游牧为主。2.天山海拔高,天山牧场相对高度较大,草原植被垂直变化大,所以要根据季节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牧场。活动4:西北地区的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议一议,这些地区绿洲较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发展农业。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分布着较多的绿洲,也是城市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播放视频:新疆的绿洲农业拓展延伸:展示蒙古包、干栏式木屋、陕北窑洞三种民居,提问:下列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明确: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主要是由于蒙古族的游牧方式为逐水草而居。干栏式木屋是我国广西的一种民居,这里降水量大,干栏式木屋可以避免潮湿。陕北窑洞是根据当地降水少,黄土具有直立性而建。(三)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提问: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矿产资源吗?(学生读图回答)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下列资源矿产地: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克拉玛依油田、塔中油田、伊敏河煤矿、霍林河煤矿、石嘴山煤矿。明确:鄂尔多斯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特别丰富。中国的稀土资源: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是由钪、钇、镧等17种金属元素所组成的金属大家庭。稀土金属用途广泛,在电子、冶金、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国稀土储量居全球之首,生产规模和出口量皆居世界第一。内蒙古白云鄂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地。中国稀土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2/3左右。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稀土资源的政策和措施。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进而影响到该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地表植被景观从东向西由草原到荒漠草原到荒漠的变化;农业由于缺少灌溉水源,所以多分布在有源源的绿洲地带。本地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四、课堂练习1.关于西北地区叙述错误的是(B)A.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荒漠到荒漠草原到草原C.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沿河或山麓水源地带呈带状或点状D.河流稀少,绝大部分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2.下面列举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其中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B)①降水稀少,气候干燥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3.西北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是因为(B)A.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B.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耗费少,糖分积累多C.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4.下列四句话描述的景观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是(B)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2.同步练习册有关本节内容练习题。【板书设计】(自然概况)(农牧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教学反思】本节课能体现出西北地区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课堂教学应注重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紧紧绕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干旱来展开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源等基本情况;(2)掌握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与农牧业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牲畜;(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读图、析图、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师:在激荡高亢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青藏高原令人神往的高原风光。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青藏高原。二、新课学习(一)自然概况提问:哪些山脉是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学生读图找出青藏地区的主要的山脉并回答)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明确: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提问: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四川的西部。指导学生找到西藏的首府拉萨和青海的省会西宁。提问:青藏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学生回答)明确:有山地、高原、盆地。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指导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河流。想一想,为什么青藏地区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明确:青藏地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原因: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夏季冰雪融化水由高原上向下流淌,为河湖提供水源,使青藏高原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活动1:青海省南部为什么被称为“三江源地区”?(学生回答)明确:青海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地区”。提问:青藏地区有哪些珍稀野生动物?(学生回答)展示图片:珍稀野生动物:野牦牛、藏羚羊、雪豹、野驴等提问:为什么要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学生回答)明确:三江源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湖泊萎缩、湿地退化、江河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等。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拓展延伸:三江源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区河流、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历史上,三江源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该区生态环境明显恶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突出;滥垦乱伐使大面积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冬虫夏草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人类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为此,我国于2000年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活动2:展示那曲和同纬度的南京的纬度、海拔、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对比图讨论:那曲和同纬度的南京相比,产生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导致气温低。这也是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二)河谷农业提问:由于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影响,农业会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明确:由于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影响,农业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风力较小,有水源的河谷地带。如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谷地。提问:青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学生回答)明确:有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活动3:议一议:青藏高原青稞和小麦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一是光照强,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物;二是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三)牧业提问: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场,你知道有哪些代表性的畜种吗?(学生回答)明确:牦牛、藏山羊、藏绵羊播放视频:牦牛——“高原之舟”(四)矿产资源展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提问:柴达木盆地有哪些资源?(学生回答)明确:有天然气、煤、石油、石棉、铅锌、钾盐等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察尔汗盐湖明确:柴达木盆地由于盐、石油、天然气、石棉、铁、锰、铬、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其中钾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因此,有“聚宝盆”之称。目前,已在盆地内的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五)交通过渡:青藏地区从过去的溜索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善。指导学生出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青藏公路,并说出各自的起止点。图片展示青藏铁路起止点图明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该铁路东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克服了三大困难:高寒缺氧、长年冻土、生态脆弱。(六)民族图片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提问:青藏地区主要有哪些民族?(学生回答)明确:藏族和珞巴族。青藏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多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形特征高原和平原为主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为主青藏高原为主体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主要河流黄河、海河、黑龙江等长江、珠江塔里木河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主要矿产煤、铁、石油等有色金属煤、石油、天然气盐、石油、天然气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水稻、油菜、甘蔗等小麦、棉花、甜菜、瓜果等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活动4: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任务。1.来到哈尔滨的冰雕公园,就像走进了神话中的水晶宫。哈尔滨的冰雕在露天里能够保存比较长的时间,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2.在云贵高原,无论干农活,还是去赶集,背篓是农民常备的用具。当地人使用背篓的习惯,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3.蒙古包是蒙古族等草原特异居住的帐篷,它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这种传统民居与牧区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4.藏族同胞穿外衣时,喜欢只穿左边的衣袖而把右臂露在外面。这样的穿着习惯与青藏高原上的气温变化特点有什么关系?(昼夜温差大)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青藏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位置、范围、河流、三江源、地形和气候;二是青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资源、交通、人口民族和宗教信仰。四、课堂练习1.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是(C)A.干旱B.湿热C.高寒D.酷寒2.青藏地区农业主要分布在(B)A.藏北高原B.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C.柴达木盆地D.昆仑山山区3.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都发源于这里。4.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山羊)和(藏绵羊)等。其中,(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5.青藏地区(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该族人民多信奉(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板书设计】(自然概况)(农业)(牧业)(青藏地区)(矿产资源)(交通)(民族)【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补充了一些视频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了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重点理解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对对本地区农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