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44600011252200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一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梳理第九单元主干基础知识,重点复习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2. 进一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3.通过演练能力提升的练习题,进一步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意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这一句讲的是革命意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这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任务;二是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这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封建任务。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句是说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这是着眼于社会的发展,讲的是社会意义,体现了革命的阶段性及两个阶段的衔接。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讲的是世界意义,新中国的诞生,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0多万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此外,新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积极外交活动也为国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
1.经济制度: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一)伟大的建设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主要有: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曲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在此期间,也曾发生过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教训极为深刻。党的领导层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进行了抵制和抗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环节二:能力提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工人生产条件艰苦,而在这种条件下仍“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体现了工人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已经完成,1955年是“一五”计划期间,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排除A项;据材料“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仍处于工业建设的初期,尚未实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B项;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并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而不是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D项错误。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可知农业、轻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所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情况而不是所有制结构变化,而且当时中国经济所有制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这与材料内容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D项错误。
材料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答案提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拓者、领导者。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解析:(1)根据材料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根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得出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从材料“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可知刘源张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可反映出刘源张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由材料“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1989年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 “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这些信息反映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科学家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答案提示:
(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环节三:课后作业
材料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邓小平这段话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