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资源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班级
教师
日期
.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女生
人。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本学期,教师要在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是《植物的一生》,分为四课,分别是《种子发芽了》《幼苗长大了》《植物开花了》《植物结果了》,精选了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根、茎、叶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从学习目标上看,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主题是《植物与环境》,由《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中的植物》《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四课组成,采用由总到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总”,它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即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建立植物形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展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层次为“分”,它既以第一层次为基础,也是第一层次的具体化。这一层次选取三种典型环境,分别展现在沙漠中、水里、石头上生存的植物及其特点,揭示它们适应环境的不同本领。此层次由三课组成,三课为并列关系,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第三单元,主题是《声音的奥秘》,由三课组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前两课有递进关系,是关于声音现象的知识,是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和行进方向等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概念,了解物体发声的条件、声音传播的途径等。第三课是介绍不同声音的区分与辨识,以及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通过制造不同高低、强弱的声音的活动,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本单元的探究活动采用了显性化的方式,让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声音“现身”,使声音“看得见”,以及听得见声音在各类物质中传播等,让学生感受到看不见的东西也具有客观存在性,并且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第四单元,主题是《身边的材料》,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总览”,总体上认识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接下来的“分”就是并列的三课——《纸》《金属》《塑料》,分别了解和探究这三种材料的用途以及各种特性。本单元也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木材资源的教育;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材料的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
第五单元,主题是《观测天气》,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先分别学习测量气温、云量、雨量、风向、风力;再汇总起来,用这些可测量的量来认识并描述天气和气候特征。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不只是呈现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若干科学知识,还鲜明地显示出天气知识从形成到运用的逻辑,由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为什么要知道关于天气的量?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量?知道这些量可以做什么?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册教材专项学习的主题是《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不同的科学领域及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重点介绍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分为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揭开自然界未知事物的秘密和规律,让科学为人类服务。第二部分从下雪时积雪冰冻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能通过种植、观察、记录与探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
能用图画、文字、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能提取图片和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能依据事例,概括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现象,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通过观察与比较,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在学习声音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与生活联系,认识噪声的危害及保护听力的生活常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各种材料,初步认识材料的特性。
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各种特性、现象、结果进行推测并作出合理解释。
意识到合理、充分利用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合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观念。
借助工具观测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式描述天气与气候特征。
能够解释并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及时的调整。
通过观测收集相关的气象数据,据此分析、发现常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较为整体的认识。
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通过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依据证据得出结论并分享交流。
教学重难点
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概括出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现象,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通过观察与比较,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各种材料,初步认识材料的特性。
借助工具观测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式描述天气与气候特征。
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较为整体的认识。
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单元主题
课题
课时
备注
1
第一单元
植物的一生
1种子发芽了
2
机动
1课时
2
2幼苗长大了
2
3
3植物开花了
2
4
4植物结果了
2
5
单元复习
1
6
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1
机动
1课时
6
6沙漠中的植物
1
7
7水里的植物
1
7
8石头上的植物
1
8
单元复习
1
9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9声音的产生
1
机动
1课时
9
10声音的传播
1
10
11不同的声音
1
10-11
单元复习
1
11
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
机动
1课时
12
13纸
1
12
14金属
1
13
15塑料
1
13-14
单元复习
1
14
第五单元
观测天气
16测量气温
1
机动
1课时
15
17云量和雨量
1
15
18风向和风力
1
16
19天气和气候
1
16-17
单元复习
1
17-18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3
19-20
期末复习
综合复习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