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学案:第3讲 光现象(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学案:第3讲 光现象(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教学案
第3讲光现象
知识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太阳、电灯、萤火虫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注意月亮不属于光源,因为月球自身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光源发光时自身须消耗能量,这是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的重要依据。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大气层属非均匀介质,当光从大气层外斜射到地面时,光线发生了弯曲,但近地面的较小范围内空气可近似地看作均匀介质,光沿直线传播。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人们常用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属于模型方法)来研究和学习光现象。
3.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色散及物体的颜色
1.太阳光束(白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可将太阳光束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在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中,红光偏折的角度较小而紫光偏折的角度较大。红光外侧的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光外侧的光线称为紫外线。
2.透明物质的颜色由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质的颜色是由反射光决定的。红色衣服是因为衣服反射红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蓝色的玻璃是因为它能透过蓝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3.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均匀相混可得白色。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三者相混可得黑色。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成轴对称。成像特点:垂直、等距、等大、虚像、正立、左右相反。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可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释水中的倒影现象、可制作潜望镜等。
3.球面镜: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经过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收到,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可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规律可归纳为:四线同面(指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注意点:(1)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2)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
易考点
1.光的色散实验及物体的颜色规律。
2.“光的反射”探究实验及光的反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实验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经典例题简析
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例1、老师用激光电筒照向盛水的玻璃缸,同学们发现水中红色激光的路径是笔直的。刚要说出结论,老师又向水中加入了海波,奇迹出现了,红色光路弯曲。惊愕之际,老师拿出一根玻璃棒在水中搅拌几下,光线再次变直。该实验说明(
)。
A.光的传播路线是随意的
B.光只有在均匀的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海波可以使光路弯曲
D.老师是一个出色的魔术师
思路点拨:原来玻璃缸中的水是均匀的,所以水中红色激光的路径是笔直的,若向水中加入海波,水变得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偏折,故红色光路弯曲。老师拿出一根玻璃棒在水中搅拌几下,液体再次变均匀,光线再次变直。该实验说明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易错误区:光的直线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考点二
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例2、如图所示,只含红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如果被分成OA、OB、OC三光束沿图示方向射出,则(
)。
A.OA为红光,OB为紫光
B.OA为紫光,OB为红光
C.OA为红光,OC为复色光
D.OA为紫光,OC为红光
思路点拨:OC为反射光,OC应为复色光。光束从O点射出界面时发生折射分成OA、OB两光束,发生了色散,偏折能力较大的为紫光,偏折能力较小的为红光,即OA为紫光,OB为红光,故选B。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是复色光束,则发生折射的同时发生色散现象。
易错误区:注意在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中紫光的偏折能力较大,红光的偏折能力较小。
考点三
光的反射定律
例3、如图所示为激光束射向镜面时的路径示意图。关于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定律的内容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镜面反射时,光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时,有些光不遵守反射定律
C.反射光和入射光传播的速度大小相等
D.反射定律只是在空气中成立,真空中不成立
思路点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只是反射定律的内容之一,不是整个反射定律的内容,故选项A错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选项B错误;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所以反射光和入射光传播的速度大小相等,故选项C正确;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反射定律在空气中成立,在真空中也成立,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光的反射定律可归纳为:三线同面(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易错误区:注意反射定律在真空中成立。
考点四
平面镜成像规律
例4、把一面0.8m高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靠近,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为
,平面镜中的人像以
的速度
(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思路点拨: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知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面镜。
参考答案:1.6m
2m/s
靠近
方法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
易错误区:平面镜高只有0.8m,常被误认为成像的高度最多只能是0.8m。
考点五
光的折射
例5、【宁波】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顺序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b、Pa、Pd、Pc
思路点拨: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位置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时会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处(如图甲所示);同理,当水面处于b位置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时会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处(如图乙所示);当水面处于c、d两位置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处(如图丙、图丁所示),四幅图画在一个图上,如图戊所示:





参考答案:A
方法归纳:虽然光从S点出发沿45°角射出,但当水面达到a位置时,光要发生偏折,射出a液面时,光线远离法线,射到右侧的平面镜上的光点会降低,故经反射后在左侧的光点也会降低;同理,当水面达到b位置时,也会降低,但由于b液面高于a液面,故液面在a位置时的光点要低于液面在b位置时的光点。
易错误区:由于a、b、c、d四个界面都是水——空气界面,作图分析时要注意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
例、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内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3)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纸板F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

思路点拨:(1)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存在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后,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纸板F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参考答案:(1)不合理
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存在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
(2)OA
可逆
(3)不能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方法归纳:完整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改变,反射角也随之改变;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易错误区:不能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误当作入射角。
考点范围: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三、课堂精炼
1、研究液体对光的折射的影响
小名在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到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他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小明认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的是否有影响呢?
试猜想:影响光的折射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2)要验证上述猜想,简单说明你准备如何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可以附图说明)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和同学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如图示,做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探究实验中对蜡烛1和蜡烛2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探究实验中,他们发现用跳棋代替蜡烛做实验很方便,但是跳棋在玻璃板中成像不太清楚,你能为他们想出一个办法,使跳棋的像更清楚吗?
3、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
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得更好。可是园艺家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色,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爱的(或说恰恰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因为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请回答:
(1)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色光?
(2)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文中提到“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短文中有没有提到或暗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有,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概括出结论来。
4.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像(如图2)。由图像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选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

5、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右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着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A.3m
B.4m
C.5m
D.6m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17°
24°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1.太阳光直接垂直照到离地面高30厘米、水平放置的一张不透明的纸板上,如果纸板上挖有一个边长为0.5厘米的方形孔,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斑形状是
A.方形
B.圆形
C.长方形
D.不确定
2.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3.下列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4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5、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右图光路中,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6、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
(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右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这现象可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解释.
(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_。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3
cm时,像的高度是________cm.
(3)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
7、如右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继续往水槽里加水直到刚好满处,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l,折射角是γ1 (

A.β1<β,
γ1<γ
B.β1=β,γl=γ
C.β1<β
γ1>γ
D.β1>β
γl>γ
易错题专练
作图题:
1、如下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2.如下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
请作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9、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经过了不均匀的大气发生了___________而成的________像,太阳的实际位置是图中___________
10.从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是界面,_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是反射光线,入射角是_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_度
11.小磊在洪泽湖乘船游玩时,发现水面下某处有一只青蛙(如图所示),他用激光笔照射到了这只青蛙的眼睛A。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磊在照射青蛙时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小磊在岸边按照看到青蛙的位置去抓青蛙能抓到吗?
(此题回答“能”的同学下题无需作答)小磊应如何抓才能抓到青蛙?答: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到玻璃三棱镜的AB面,请画出从AC面出射的折射光线。
中考真题
1、人站在平面镜前1.5米处,镜中像离他本人
________米远,如果他向镜子前进0.5米,则像离镜子的距离是
_________
,像的大小_________。
2.
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3.
一只小虫趴在一平面镜上,它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的左侧触角正在摆动,则实际摆动的是它的_________侧触角;它在镜中的像到它自身的距离是0.4厘米,则制作镜子的玻璃的厚度是_________厘米.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1).请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好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走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
__________(有/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_____(虚/实)像.
(4)图2是某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请你写出正确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请你分析实验中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A.向外旋转
B.向内旋转
C.向下旋转
D.向上旋转
4、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
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
(2)记录             ;
(3)量出        的距离.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      。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       .
5、如图,两平面镜MP、PN相交,夹角为60°,一束光线AO斜射到MP上,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入射光线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MP夹角为__________。
6、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北宋科学家沈括也做过精彩的描述,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富所束,亦皆倒垂…”.(如图)
某同学用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2)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_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光斑的直径为2.8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3.0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l011m,由此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挑战
1.因为有光,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黄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2.如图所示为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第2题)
A.图甲: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图乙: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图丙: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图丁: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3.关于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3题)
A.图甲: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图乙: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D.图丁: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5m
B.4.6m
C.4.2m
D.3.3m
(第4题)
(第5题)
5.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6.小明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面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7.下列光学图中,不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
9.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αB
α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