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学案 第6讲机械运动(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学案 第6讲机械运动(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科学竞赛辅导教学案
第6讲 机械运动
一、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当物体被选为参照物后,就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分析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般不相等。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的概念: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即:v=。
3.速度的单位:米/秒,单位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单位符号为“km/h”。
常见单位间的换算:1m/s=3.6km/h。
4.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即:。
易考点
1.判断生活中运动情景中的参照物是什么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情况。
2.结合当前某些科技发展的实例,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
二、经典例题简析
例1.歌曲欣赏并回答问题:
1、观看录像欣赏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体歌
2、回答问题:
(1)“小小竹排江中游”,竹排的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
(2)“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走是以谁为参照物
例2:小明步行速度为V1=12km/h,小红为V2=10km/h小明若以小红为参照物。小明的相对速度V
同向步行,V相对=V1-V2=12-10=2(km/h)
反相步行,V相对=V1+V2=12+10=22(km/h)
例3、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时间,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一)练习题:
1、坐在运动着的汽车上的乘客,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路旁的树是______,乘客是_____。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上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3、一树叶落于河水中,并顺水流而下,如果说该树叶是静止的,则是以为______参照物。
4、夜晚,月亮在云间穿行,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5、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6、地面上的树木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是__。
7、甲、乙两同学并肩行走,如果用路旁的树做参照物,两人都是______的;如果用乙同学做参照物,甲同学是______的。
8、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乘客是______的,路旁的孩子说他是______的。因此一个物体的运动、静止是______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
9、滑雪运动员看见两旁的大树飞快地向后退, 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观众看见滑雪者飞速前行,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10.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改编: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20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2.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
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5.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6、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的全过程中,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则在全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A.35 km/h B.40 km/h C.45 km/h D.50 km/h
达标检测:
1、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以气球为参照物,人是______的。
2、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同学是______,以太阳为参照物,同学是______的。
3、某同学站在运动的电梯里,如果以他所在的电梯为参照物,则他是_____的。
4、大型运输机长途飞行时,有时要进行空中加油,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相对于运输机应是相对______的。
5、地球同步卫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
6、煤厂在制作蜂窝煤时,制好的蜂窝煤是用传送带将其从机房内送到机房外面的,传送带在传送蜂窝煤的过程中,若以传送带为参照物,蜂窝煤是______的。
7、以同样快慢,沿同一方向运动的联合收割机和卡车,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______的;以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______的。
8.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向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也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北运动。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甲车 B. 只有乙车 C. 只有丙车 D. 甲车、丙车
9.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10.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 ;则速度大小(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三、中考链接
1、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竹筏上进行漂流,当竹筏顺流行驶时,小明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
A 河岸 B小华 C河岸边的树 D迎面驶来的竹筏
2.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其中所指的参照物是( )
A. 太阳 B. 地球 C.天上的云彩 D. 月亮
3、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做__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O.6 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___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 的路程为_______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一列长310米的火车,用13米/秒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需要1分10秒的时间,求隧道的长度。
中考真题解析
例1、某同学做“速度的变化”的科学探究,如图所示,请完成以下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小车在斜面上自由地下滑,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呢?
(2) :①全程的速度一样;②上半程的速度比下半程的速度快;③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
(3)制订方案:分别测量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距离,再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时间,最后计算出速度。
(4)实验器材:斜面、小车、计时器、 、 。
实验步骤:
① 。
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上半程处用金属板挡住小车,测出小车在上半程的时间t1。再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斜面末端处用金属板挡住小车,测出小车在全程的时间t0。
③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t2,计算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v1、v2、v0。
(5)实验数据(请根据图示,计算并填写数据):
被测内容 时间/s 距离/m 平均速度/(m/s)
上半程
0.4
下半程


全程 5 0.8
(6)比较分析:在相同的路程上所用的时间不等。
(7)得出结论: 。
思路点拨:(2)根据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分析回答: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等。(4)选择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计时器外,还需要测量长度的刻度尺,为了计时方便在斜面末端和中点加上金属板。实验步骤:①将斜面分为两等份,找出中点;②测量小车通过上半程和全程的时间,记录在表格中;③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④计算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5)数据处理,从图中读出上半程、下半程、全程的长度及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各自的平均速度,记入表格。(7)结论:由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得出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2)猜想与假设 (4)刻度尺 金属板 ①将斜面分为两等份,找出中点,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长度 (5)如下表所示 (7)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
被测内容 时间/s 距离/m 平均速度/(m/s)
上半程 3 0.4 0.13
下半程 2 0.4 0.2
全程 5 0.8 0.16
方法归纳:探究实验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论交流七个步骤。合理利用实验条件和数据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范围: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实验。
四、中考真题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4.沪宁高速公路长300千米,若规定汽车的最高速度为120千米/时,那么汽车跑完这条公路需用几小时?
5.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快慢程度可以用_______来衡量,它的计算公式是 v=s/t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一定都不相等 B.不一定都相等 C.一定相等 D.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7.小华用18 s跑完100 m,小明骑自行车,1h行驶18 km,他们相比较,则( )
A.小华的速度大 B.小明的速度大 C.两人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6.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一乘客以2m/s的速度从车头方向走向车尾方向。若乘客走了24s,则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为( )。
A.48m B.240m C.288m D.192m
7.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来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第8题)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26

时间t/s
4
平均速度v/(cm/s)

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五、自我挑战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运动和静止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形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车站上并排停着待发的甲、乙两列火车,在甲火车上的人从窗口看到乙火车正向东运动,从车厢的另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东运动,但比乙火车运动得要慢些。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上述现象表明( )。
A.甲、乙两列火车同时运动,甲火车向东运动,乙火车向西运动
B.甲火车开始向西运动,乙火车未动
C.甲、乙两火车同时运动,都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火车同时运动,甲火车向西运动,乙火车向东运动
3、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s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5.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⑵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6、一队士兵以v12m/s的速度匀速前进,队伍长1200m,骑兵通讯员v210m/s的速度从队尾向队首传达命令,到达队首后又立即掉头以原速返回,求通讯员往返一次用了多少时间。
7、一艘航空母舰停泊在海洋上,它用超声波搜索附近海底,发现有一艘潜水艇向自己直线航行,第一次发射的超声波经过18s收到回波,100s后发射的超声波经过16s收到回波,计算潜水艇航行的速度。(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
8.来自交警消息某道路限速60公里/小时。如图为交警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即扫描图中任意两刻度之间时间相等),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5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内前进的距离是 m,汽车的速度是 km/h。(写出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