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抽测评分标准(10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抽测评分标准(10个)

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抽测评分标准(11个)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
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运用手执放大镜观察了解白糖、食盐、味精等晶体的形状,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材料:放大镜1只,白糖、食盐、味精各少许,3只培养皿或相似容器。
过程和方法:
1、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味精,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2、用放大镜观察白糖、食盐、味精,说说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观察方法1:人眼和观察物体之间在距离保持不变,移动放大镜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现象与结论:白糖和食盐的形状是立方体的,味精的形状是柱形的。
结论:白糖、食盐、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白糖、食盐、味精各少许,3只培养皿或相似容器。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味精,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3分
说出各自的大致形状即可,每种1分
?
3
用放大镜观察白糖、食盐、味精
3分
边观察边叙述,观察方法不正确每次扣0.5分,只做不说每种扣0.5分
?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分
白糖、食盐、味精都是晶体,不说结论不给分。
5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实验二
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知道昆虫身体的细微结构,提升学生进一步观察微小世界的兴趣。
材料:昆虫活体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过程和方法:
1.将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在合适的地方,用肉眼进行观察。
2.用放大镜观察活体昆虫的行为或昆虫器官标本,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这时我们有什么发现?
3.
把我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
4、描述实验现象,说出实验结论,整理实验器材,将昆虫放生。
现象与结论:昆虫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胸部长有三对足,头上有一对触角,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实验结论: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细节。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放置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用肉眼进行观察,说出所见,提出进一步观察的方向。
1分
不说出所见扣0.5分。跳过该步扣1分
?
3
将昆虫活体放在较小透明容器内,放入必要的食物。
1分
没有昆虫活体扣0.5分。
?
4
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注意放大镜的正确使用。
3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1分。放大镜使用不当扣1-2分
5
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2分
任意选择一些角度,反映出观察成果即可。
?
6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昆虫的细微之处,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实验器材,将昆虫放生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实验三
实验名称:观察白糖的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通过分析、比较,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材料:白糖、长柄金属汤匙、蜡烛、盘子、玻璃片、火柴等。
过程与方法:
1、
点燃一支蜡烛。
2、
用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加热。
3、
边加热边观察并说说白糖发生的变化。
4、
加热1-2分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盘子里冷却,观察并说说白糖的变化。
现象与结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先熔化为液体,然后颜色逐渐加深,变成了一种黑色的物质。结论:白糖加热过程中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注意事项:白糖加热时,用蜡烛外焰加热,加热结束后,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更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糖、长柄金属汤匙、蜡烛、盘子、玻璃片、火柴等。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点燃一支蜡烛。
1分
蜡烛下不垫玻璃片扣0.5分,火柴梗乱丢扣0.5分。
3
用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加热。
2分
不用外焰加热扣0.5分,白糖量过多扣0.5分。
4
边加热边观察并说说白糖发生的变化。
2分
边做边叙述看到的变化,不说变化扣1分
5
加热1-2分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盘子里冷却,观察并说说白糖的变化。
2分
不说变化扣1分,汤匙不放在盘子上扣0.5分。
6
实验结论
1分
说出白糖在加热中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四
实验名称: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材料: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过程和方法:
1.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它们的反应,注意不能全部浸入溶液中,以便进行对比观察。
2.把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后,拿出铁钉,观察铁钉的变化,说出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3.思考: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现象与结论: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有新的物质产生,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操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器材: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3分
不用镊子夹住铁钉的扣0.5分。全部浸入溶液中扣0.5分。
?
3
把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后,用镊子拿出铁钉。
2分
不用镊子拿出铁钉扣0.5分。
?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3分
说出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得1分,说出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得1分。说出这个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得1分。
5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实验五
实验名称: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材料:小苏打、白醋、1只玻璃杯、1个玻璃片、1个小勺。
过程和方法: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小勺醋。
2.再倒入一小勺小苏打。(步骤1和2可以交换,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一份小苏打和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当然大致倒入一些也可以。)
3.盖上一块玻璃片。(防止产生的气体因操作不当而散失,因这些气体下一个实验要用到。)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为什么要盖上一块玻璃片?
4.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并解释看到的现象。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小苏打放入白醋的一刹那,会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比原来要凉一些。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实验操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小苏打、白醋、1只玻璃杯、1个玻璃片、1个小勺。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小勺醋。
1分
太浪费扣0.5分。
?
3
再倒入一小勺小苏打。(步骤1和2可以交换,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一份小苏打和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当然大致倒入一些也可以。)
1分
太浪费扣0.5分。
?
4
盖上一块玻璃片。(防止产生的气体因操作不当而散失,因这些气体下一个实验要用到。)学生不会说时提问:为什么要盖上一块玻璃片?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5
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并解释看到的现象。学生不会说时提问: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2分
不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扣0.5分,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
6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分
说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实验六
实验名称:寻找淀粉的踪迹
设计目的:利用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的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材料:碘酒1瓶、滴管1个、5种食物、小刀1把、布1块。
过程和方法:
1.预测每一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作好记录。
2.依次切开每一种食物,滴上碘酒,观察反应,作好记录。
现象与结论:
滴上碘酒后,等待片刻,看到颜色变化的——有蓝色或蓝紫色,有深有浅,则表明该食物有淀粉,否则没有淀粉。实验结论:利用碘酒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寻找淀粉的踪迹
实验器材:碘酒1瓶、滴管1个、5种食物、小刀1把、布1块。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预测每一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作好记录
2分
不预测扣2分,不作记录扣1分,漏一种扣0.5分。
?
3
依次切开每一种食物,滴上碘酒,观察反应,作好记录
5分
每一种食物为1分,在检测每一种食物时,判断错误的扣0.5分,不做记录扣0.5分。在每次切不同的食物时,不用布擦净的扣0.5分。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可以利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不说结论不给分。
5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实验抽测要求(学生用)
1、说出实验名称。
2、检查实验器材,并说出器材名称。
3、预测每一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作好记录。
4、滴碘酒验证,观察反应,作好记录。
5、说出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用表
食物有①马铃薯②香蕉③胡萝卜④西红柿⑤菠菜在表中填入序号
有淀粉的食物
没有淀粉的食物
预测
验证
实验七
实验名称:研究铁生锈的快慢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材料:两只烧杯,两只铁钉,一勺盐。
过程和方法:
1.两只烧杯中各放入少部分的水,要求一只烧杯中的水的高度大于铁钉的长度,另外一只烧杯中的水的高度大约是铁钉长度的一半,这只烧杯中放入一勺盐。
2.把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把另外一枚铁钉一半浸在盐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
3.过5分钟观察,两枚铁钉有什么变化?哪一枚铁钉生锈的速度要快?
4.思考:铁钉生锈和哪些条件有关?
现象与结论:铁钉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钉更快的完成电化学腐蚀,导致生锈的速度加快。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研究铁生锈的快慢
实验器材:两只烧杯,两只铁钉,一勺盐。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两只烧杯中各放入少部分的水,要求一只烧杯中的水的高度大于铁钉的长度,另外一只烧杯中的水的高度大约是铁钉长度的一半,这只烧杯中放入一勺盐。。
2分
两只烧杯中放水不符合要求的扣0.5分。
?
3
把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把另外一枚铁钉一半浸在盐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
2分
铁钉放的不符合要求的扣0.5分。
?
4
过5分钟观察,两枚铁钉有什么变化?哪一枚铁钉生锈的速度要快?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6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分
说出铁钉在盐水中生锈最快,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第三单元宇宙
实验八
实验名称:“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材料:沙子、注射器(打气筒)、胶管、皮球、大小铁球若干、水等。
过程和方法: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并记录
3.用大小不同的铁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大小不同的铁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的凹坑。
实验结论:“环形山”可能是火山爆发形成的;可能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
注意事项:使用小铁球时注意安全,要有顺序的扔,避免砸伤。
特别说明:可让学生根据猜想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可以在沙坑内进行)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沙子、注射器(打气筒)、胶管、皮球、小铁球、水等。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
2
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分
胶管连接不牢固,漏水的扣0.5分。
?
3
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并记录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
4
用大小不同的铁球砸向沙堆
1分
不选择大小不同的铁球的扣0.5分。
5
观察现象并记录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
6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实验现象及结论,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
实验九
实验名称: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运动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材料:乒乓球、手电筒、玻璃球、记号笔。
过程和方法:
1.在乒乓球(代表地球)上用记号笔作上黑点(代表人),把乒乓球置于实验台的中间位置。
2.打开手电筒(代表太阳)放置于乒乓球的一边30厘米左右,使光线照亮乒乓球上的黑点。(代表太阳光直射地球,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太阳,表示白天。)
3.手拿玻璃球(代表月球)处同一平面绕乒乓球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圈)
注意观察:当月球运动到什么位置时,人处于月球的阴影里?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乒乓球、手电筒、玻璃球、记号笔。(斜体字为叙述内容)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分别模拟什么0.5分。
?
2
在乒乓球(代表地球)上用记号笔作上黑点(代表人),把乒乓球置于实验台的中间位置。
2分
分别说出乒乓球和黑点模拟什么,每个一分。不说扣0.5分。最多扣1分。
?
3
打开手电筒(代表太阳)放置于乒乓球的一边30厘米左右,使光线照亮乒乓球上的黑点。(代表太阳光直射地球,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太阳,表示正是白天。)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最多扣1分。
?
4
手拿玻璃球(代表月球)处同一平面绕乒乓球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圈)
2分
不移动扣0.5分,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5
实验现象及结论(当月球运动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人处于月球的阴影里,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这就是日食)
2分
说出自己的解释、结论。不说结论不给分。
?
6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实验十
实验名称:“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得出,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的有害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让学生感到简单填埋垃圾不是好办法。
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清水、镊子、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过程与方法:
1、
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
2、
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3、
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
4、
再慢慢往上面喷水;
5、
观察并描述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与结论: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的有害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说明真正的垃圾填埋场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简单地填埋垃圾不是好办法。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清水、镊子、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说出实验名称。
1分
检查器材0.5分,说出器材名称和实验名称0.5分。
2
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
2分
边做边说,3厘米厚的细石子代表土层,只做不说扣0.5分。
3
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1分
边做边说,清水代表地下水,只做不说扣0.5分。
4
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
2分
边做边说,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被填埋的垃圾。只做不说扣0.5分,细石子未完全埋住纸巾扣0.5分。
5
再慢慢往上面喷水。
1分
边做边说,喷水代表下雨。只做不说扣0.5分。
6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分
描述实验现象1分;得出结论(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的有害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1分。不描述现象不得分,没有结论不得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十一
实验名称: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设计目的:做污水净化实验,通过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同,比较净化前后污水的不同,明白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材料: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过程和方法:
1、
用肉眼等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自来水和生活污水有什么不同,并说出发现。
2
把一杯污水用“沉淀”的方法分离污水,静置桌上,约5分钟,观察并说明现象。
3、用“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4、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
5、问:经过沉淀和过滤的污水,自来水厂还要怎样处理才能喝?灭菌。
现象与结论:污水中有杂质等脏东西,要经过处理才能成为能喝的自来水.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实验器材: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2杯、自来水1杯。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用肉眼等感官比较观察自来水和生活污水有什么不同,并说出发现。
1分
说出1个方面不同,得0.5分。
3
组装过滤装置,将一杯污水轻轻倒入过滤器上面的瓶中,开始过滤。
2分
方法正确1分,操作正确1分.污水倒出扣0.5分。
4
过滤完后,与另一杯污水比较,有何变化?
1分
说出1种不同得0.5分。
5
用沉淀的方法分离污水,静置桌上,约5分钟,观察并说明现象。
2分
方法正确得1分.说出1种不同得0.5分.
6
问:经过沉淀和过滤的污水,自来水厂还要经过怎样处理?
1分
意思正确给分。
7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污水中有杂质等脏东西,要经过处理才能成为干净的自来水。意思正确给分。
8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