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联想及易混易错知识点汇集1、《政治生活》中学生最容易犯错的是不能正确划分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即是把它们之间的地位、作用和职能等相互混淆。例如人民与公民,国家与政府、人大与政协、政党与政府、政协与政府、政府机构与其他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等。2、凡是见到有“政府”、“部”、“委”的机构判断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公安部)属于国家机关中的行政机关。五级政权的简称+“委”判断为中共组织。3、只要判断为行政机关的就应该联想到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权威、依法行政、爱人民监督等知识,只要判断为政党组织,就要联想到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和领导方式、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知识。4、我国政权机构纵向分为五级: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因此,基层自治组织不属于我国的国家政权机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但基层自治制度已经是我国的重要一项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形式之一,也是最广泛而深刻的民主实践,属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分为五个部门: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和长官,国家主席是属于国家机构,是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而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5、《政治生活》中运用得最多,最具特色的解题方法是“阶级分析法”。凡是见到具有阶级性的字眼时都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解题。例如:性质、阶级性、阶级性质、国家性质、国家、民主与专政、政党、人民等。这样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为哪一阶级服务,除了政党以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6、凡是见到《政治生活》中“本质特征”的有关知识时,一般要将该知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例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仍是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最重要的特征。(“本质”一词内涵:“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本”事物重要的特征。因而“本质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重要的特征。)7、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而是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参与管理国家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人大代表只能而且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能代表他个人和他所在的民主党派(假如他是民主党派人士)的意愿和要求。8、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选举不能等同于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比这个权利范围宽。民主监督的范围也要比政治权利的监督权要宽。国家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有特定的含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特指选举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不包含其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领导人、基层组织委员等的权利;监督权是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所以对公、检、法、政府的监督是监督权的应有之义,但对村委会和社区的监督,对非国家机关的检举、举报(如某个好公民检举、举报其他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不属于这里所言的监督权。9、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守法、执法上一律平等,但在立法上是不平等的,国家的立法(还有路线方针政策)只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都是有条件的。10、公民民主参与渠道在不断拓宽不能说明我国人民民主在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不可能扩大的,只有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不断提高。11、政府履行经济建设职能中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只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而其他方面的都归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一块。12、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完整的表述有两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13、人大拥有立法权,但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这也是依法治国应有之义(国务院是广义的立法机关)。14、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共与其他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互相监督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领导只是政治上的领导,不存在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关系。15、国家、省、市、区领导是指其中的党领导和国家机关(主要是政府领导)人。16、只有中共时,使用中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有中共与民主党派是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1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其表述一定要完整。政治协商不等于共同制定、共同决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1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政协委员产生的办法是推选。19、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中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20、原则不等于事实。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政策必须符合的要求。所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所有的民族政策都必须符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要求,但并非指各民族已在各方面实现了平等(如经济文化方面尚未实现平等),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已实现了平等,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21、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权是紧密联系的,因而国家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稳定。22、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23、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24、国家修缮宗教庙宇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文物,并非鼓励宗教发展与鼓励公民信教。25、宗教组织的状况发生了变化——由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转变为爱国守法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但其本质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26、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三自一爱”方针是“自传、自治、自养、爱国”。2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要求宗教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活动准则上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行为准则上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不是要求他们思想上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28、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不等于所有的利益都相同,也不等于根本利益(统治阶级长远的利益)相同。29、恐怖活动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但不是主要障碍,主要障碍仍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0、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国际组织都起积极推动作用,也不是同一组织就只起推动作用,每一国际组织发挥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1、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只有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活动我们才支持和参加。32、世界多极化趋势符合多边主义要求,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发展需求,有利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多边主义。33、在运用外交政策知识解题时应和国家性质、国家的对外职能、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结合起来。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不单体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长期的基本国策,也体现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对外职能;我国坚持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应和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职能具有维和职能,所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主义国家则有扩张侵略职能,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构成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34、我国解决台湾问题不适用我国的外交政策。但对外国干涉台湾问题则要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和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来谴责驳斥他们。35、凡是遇到有关国际事务的是非判定时我们要站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处理,凡是遇到与我国有关的国际事务时我们都要用我国的对外政策知识加以解答。36、我国加入条约不等于与他国结盟,与他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也不是结盟。结盟是指加入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军事性的对抗性的排他性的组织;我国目前加入的条约都是符合联合国的宪章与原则,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非军事性的)合作的(非对抗性的)组织,要记住我国永不结盟、永不称霸,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37、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是唯一方式,因为我国决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使用武力条件有三: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公投”时;台湾当局对统一久拖不决时;外国反华势力介入时。38、阶级斗争在我国仍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凡是违法犯罪活动都属于阶级斗争的敌我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中心工作都是经济建设,除非暴发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千万不要被一些突发事件所迷惑,如认为防“非典”、防禽流感、抗击当时的天灾人祸(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是当时的中心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例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C)①表明我国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扩大就业来展开 ②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9、论证过程:除政党外,都是从经济基础性质决定国家性质,再从国家性质决定《政治生活》中的其它政治制度、法律政策等,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凡是遇到用《经济生活》回答我国在处理问题、事情时为什么要这么做之类的题时,首先必须想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就首先必须想到我国的国家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