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熟悉动量守恒模型体会题目的形成过程考什么,怎么考学生命题:命题人:杨琛琦如图:一末端弯曲的斜面质量为M,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从该斜面某一高度处由静止下滑,与斜面分离后,小球恰好能运动到半径为R的半圆轨道的最高D,若不计所有摩擦,且M=2m,R=0.32m,求小球从斜面多高处下滑?学生命题:命题人:崔善良如图:不计一切摩擦,m1从斜面下滑,与m2发生弹性碰撞,若碰后m2从圆弧P点处脱轨,m1沿斜面上升又下滑,与m2在同处脱轨,求m1与m2的质量比?如何解决多模型,多过程的动量能量综合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命题过程有什么启发?命题是模型与模型的组合,过程与过程的组合解题是模型与模型的拆分,过程与过程的拆分例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小车B,左端固定一砂箱,砂箱的右端连接一水平轻弹簧,小车与砂箱的总质量为,车上静置一物体A,其质量为,此时弹簧呈自然长度,物体A的左侧车面是光滑的,而物体右侧车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有一质量为m=0.01kg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400m/s打入砂箱且立即静止在砂箱中。求:(1)子弹射入砂箱过程损失的动能?(2)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3)为使物体不从小车上滑下,车面的粗糙部分至少多长?(g=10m/s2)二.突破多模型,多过程问题分离模型子弹打物块(小车)物块(小车)压弹簧(物块A)物块A与小车滑动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初末状态列关系式求解物块A与小车滑动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初末状态不明确联系总结:处理多模型,多过程问题的步骤过程的选择是难点例2:如图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前方有一弹性挡板(碰撞时间极短,碰撞为弹性碰撞)一质量为m的滑块,以速度冲上长木板,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已知撞击挡板前两物体已经共速,求:(1)第一次碰撞前系统增加的内能?(2)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3)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4)满足第3问的条件,截止木板第三次碰撞时,物块与木板系统产生的总内能?M>m,系统总动量向左最终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匀速问题1问题2以模定选先拆再选M最终系统静止在挡板处问题3能全则全问题4v1-v1思维拓展:如果问第100次碰撞前产生的内能呢?方法二:方法一:建立联系等比数列求和数学不完全归纳总结:选择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以模定过先拆再合建立联系能全则全以模定过先拆再合能全则全建立联系课下作业(于秉泉原创)光滑水平面的右端紧接着L=5.4m的水平传送带NP,AB两个滑块质量分别为mA=4kg,mB=2kg,滑块间压着一根轻弹簧,并用一条细线锁定两物块,两物块一起以速度1m/s匀速运动,突然滑块间细线断裂,AB与弹簧分开,之后A继续向右运动到静止的传送带上,在传送带上滑行1.8m,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间动摩擦因数为?=0.25,g=10m/s2求:细线断裂后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为多少?若传送带以1m/s,逆时针匀速转动,B向左运动与弹性挡板发生碰撞返回,之后再次与A发生弹性碰撞,求碰后A的速度?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搭建台阶设置小问题,一步步解决高考题(2020高考真题节选)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的底端安装一弹性挡板,P、Q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4m,Q静止于斜面上A处。某时刻,P以沿斜面向上的速度与Q发生弹性碰撞。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tanθ,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P与斜面间无摩擦,与挡板之间的碰撞无动能损失。两物块均可以看作质点,斜面足够长,Q的速度减为零之前P不会与之发生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求P与Q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各自的速度大小vP1、vQ1(2)求第n次碰撞使物块Q上升的高度hn(3)物块Q从A点上升的总高度教学设计: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多以计算题为主,对学生的建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难度也比较大。在上一节课已经复习了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几个基本模型,如子弹打木块,板块模型,物块压弹簧,物块在光滑曲面运动等多个模型,并且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了利用基本模型命题的作业,并与本节课前回收了学生命的题目。如图所示:此外,这节课前也已经下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并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了批改。挑出了学生作答的常见错题情况。基本归结为6类:分别为①不善于运用动量能量的观念求解问题,②对基本模型不能熟练应用,③研究对象选错,④研究过程选错,⑤不善于挖掘题目中关键性条件,建立过程间联系。⑥不善于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物理问题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充分分析,我设计了本节课内容如下:环节一:展示命题作业,引导学生从命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1).首先展示前期的命题作业,并请两位命题优秀的学生分享题目的构成,解题的思路,以及易错点。(2).学生分享命题(3).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提出在高考背景下,这部分的题目并不是简单的单一模型问题,往往是多模型,多过程问题。进而抛出问题:“如何解决多过程,多模型问题,通过这次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联想命题过程,很容易得出,命题的模型与模型的组合,过程与过程的组合,那么解题就是模型与模型的拆分,过程与过程的拆分。环节二:运用分离模型,拆分过程的方法分析题目一例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小车B,左端固定一砂箱,砂箱的右端连接一水平轻弹簧,小车与砂箱的总质量为m1=1.99kg,车上静置一物体A,其质量为m2=2kg,此时弹簧呈自然长度,物体A的左侧车面是光滑的,而物体右侧车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有一质量为m=0.01kg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400m/s打入砂箱且立即静止在砂箱中。求:(1)子弹射入砂箱过程损失的动能?(2)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3)为使物体不从小车上滑下,车面的粗糙部分至少多长?(g=10m/s2)首先,结合题目分离模型,并提出问题,(思考题目一中包含多少个基本模型?)其次,通过设置学生纠错环节,明确研究对象,过程,初末状态。从基本模型到列方程求解出问题,中间跨越千山万水,需要明确对象,过程,初末状态中间任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让我们功亏一篑。下面请同学们变换身份当回阅卷人,给同学们纠错一下,看看哪错了,为什么错。错误1:研究对象错错误2:研究过程错错误3.初末状态错进一步,针对第三个模型中求解小车部分的粗糙程度这一问题,在过程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引发学生如何选择过程。过程选择1:从图4到图5过程选择2:图3到图5过程选择3:图2到图5过程选择4:图1到图5最后总结:处理多模型,多过程问题的步骤第一步结合题目,拆分基本模型第二步以模型为中心,定研究对象,定研究过程,定初末状态第三步建立过程间,模型间的联系,其中,建立联系是这部分的难点。环节三:结合问题串进行过程分析,明确选择过程的方法例2:如图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前方有一弹性挡板(碰撞时间极短,碰撞为弹性碰撞),质量为m的滑块,以速度v0冲上长木板,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为?,已知撞击挡板前两物体已经共速,求(1)第一次撞击挡板前系统增加的内能?(2)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3)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4)满足第3问的条件,截至木板第三次碰撞前,物块和木板系统产生的总内能?过程1:结合问题一,确定研究过程--------以模定选提出问题①:求第一次撞板前系统增加的内能对应哪个过程?过程2:结合问题二,确定研究过程--------先拆再选提出问题②:同学的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提出问题③:最终木板与物体运动状态是什么样的?针对第二问如何选择过程呢?学生活动:找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利用分过程和合过程的方法来求解问题教师点评:过程分与合都可以的时候,合并过程会使问题变得简洁,当然如果用动力学来求解,会更加麻烦。所以同学们要建立利用动量能量观点解题的思想。当然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先把过程分析清楚,拆分过程在重组选择。我们叫其先拆再选。过程3:结合问题三,确定研究过程-------能全则全提出问题④:当质量条件反过来,木板与木块还只撞一次板吗,最终的运动状态是什么?提出问题⑤:经历无数次撞板后,最终停在挡板旁,这种如何选择过程呢?教师总结:能全则全过程4:结合问题四,确定研究过程----建立联系提出问题⑥:如何求第三次撞板前的系统产生的总内能,有哪些方法?提出问题⑦:通过梳理运动过程,如何求第三次撞板前的速度?是否有规律可循?提出问题⑧:如果求100次撞板前系统的总内能呢,又该采用什么方法呢?教师方法:除了用数学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等比数列求和,还可以用图像法教师总结:总结选择过程的几种方法与技巧环节四:课堂小结环节五:课后作业作业1(学生命题):如图光滑水平面的右端紧接着L=5.4m的水平传送带NP,AB两个滑块质量分别为mA=4kg,mB=2kg,滑块间压着一根轻弹簧,并用一条细线锁定两物块,两物块一起以速度1m/s匀速运动,突然滑块间细线断裂,AB与弹簧分开,之后A继续向右运动到静止的传送带上,在传送带上滑行1.8m,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间动摩擦因数为?=0.25,g=10m/s2求:细线断裂后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为多少?若传送带以1m/s,逆时针匀速转动,B向左运动与弹性挡板发生碰撞返回,之后再次与A发生弹性碰撞,求碰后A的速度?作业2.(高考题节选改编)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的底端安装一弹性挡板,P、Q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4m,Q静止于斜面上A处。某时刻,P以沿斜面向上的速度v0与Q发生弹性碰撞。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tanθ,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P与斜面间无摩擦,与挡板之间的碰撞无动能损失。两物块均可以看作质点,斜面足够长,Q的速度减为零之前P不会与之发生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求P与Q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各自的速度大小vP1、vQ1(2)求第一次P碰撞后Q后,Q上升的高度?(3)求第二次P与Q碰撞后,P,Q的速度vP2、vQ2?(4)求第n次碰撞使物块Q上升的高度hn(5)求物块Q从A点上升的总高度?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命题分享题目1:命题人杨琛琦如图:可自由移动的斜面质量为M,斜面其末端有一小段圆弧(未画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从斜面某一高度处由静止下滑,与斜面分离后,小球恰好能运动到半径为R的半圆轨道的最高点P,若不计所有摩擦,且M=2m,R=0.32m,求小球从斜面多高处下滑?题目2:命题人崔善良如图:不计一切摩擦,m1从斜面下滑,与m2发生弹性碰撞,若碰后m2从圆弧左侧上方P点处脱轨,m1沿斜面上升又下滑,与m2在同处脱轨,求m1与m2的质量比?小结:二.典型例题精析例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小车B,左端固定一砂箱,砂箱的右端连接一水平轻弹簧,小车与砂箱的总质量为m1=1.99kg,车上静置一物体A,其质量为m2=2kg,此时弹簧呈自然长度,物体A的左侧车面是光滑的,而物体右侧车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有一质量为m=0.01kg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400m/s打入砂箱且立即静止在砂箱中。求:(1)子弹射入砂箱过程损失的动能?(2)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3)为使物体不从小车上滑下,车面的粗糙部分至少多长?(g=10m/s2)例2:如图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前方有一弹性挡板(碰撞时间极短,碰撞为弹性碰撞),质量为m的滑块,以速度v0冲上长木板,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为?,已知撞击挡板前两物体已经共速,求(1)第一次撞击挡板前系统增加的内能?(2)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3)若m=3M,求木板至少多长,木块才不会从木板上掉落?(4)满足第3问的条件,截至木板第三次碰撞前,物块和木板系统产生的总内能?解析:(1)(2)(3)(4)三:课后作业1:如图光滑水平面的右端紧接着L=5.4m的水平传送带NP,AB两个滑块质量分别为mA=4kg,mB=2kg,滑块间压着一根轻弹簧,并用一条细线锁定两物块,两物块一起以速度1m/s匀速运动,突然滑块间细线断裂,AB与弹簧分开,之后A继续向右运动到静止的传送带上,在传送带上滑行1.8m,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间动摩擦因数为?=0.25,g=10m/s2求:细线断裂后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为多少?若传送带以1m/s,逆时针匀速转动,B向左运动与弹性挡板发生碰撞返回,之后再次与A发生弹性碰撞,求碰后A的速度?2.(高考题节选改编)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的底端安装一弹性挡板,P、Q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4m,Q静止于斜面上A处。某时刻,P以沿斜面向上的速度v0与Q发生弹性碰撞。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tanθ,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P与斜面间无摩擦,与挡板之间的碰撞无动能损失。两物块均可以看作质点,斜面足够长,Q的速度减为零之前P不会与之发生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求P与Q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各自的速度大小vP1、vQ1(2)求第一次P碰撞后Q后,Q上升的高度?(3)求第二次P与Q碰撞后,P,Q的速度vP2、vQ2?(4)求第n次碰撞使物块Q上升的高度hn(5)求物块Q从A点上升的总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doc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ppt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测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