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案一、知识点:①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这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手捏面团,面团的形状发生改变;用力压海绵,海绵向下凹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起来③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④力的示意图: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力。⑤力用符号F表示,它得到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全部标识出来了。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我们用力提水桶时,会感到水桶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两辆汽车相撞,为什么两辆汽车的车头都会凹陷。上面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步题型练习类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有下列实例:①游泳;②走路;③飞机在空中加油;④手拍桌子,手感到疼.其中主要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是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类型二、力的作用效果2.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两块相同的海绵上,海绵的凹陷程度如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B.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小C.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大D.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小3.在如图所示实验中,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甲中虚线OA所示.在OA方向的侧旁放一磁铁,再次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乙中虚线OB所示.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由于受到向前的作用力B磁铁对小铁球没有作用力C.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D.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4.小丽同学分别在A、B、C三处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相同的方向上推门,如图所示,她发现在__点处更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有关;同时她发现在A点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时,将门推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___有关.类型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下面事例中最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是A.把弓拉弯B.自由下落的小球C将木柴劈开D.将竿压同步练习1.如图所示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自A点自由滑下的小车运动到C点时停了下来,当小车滑到B点时所受的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2.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不同位置,发现握在点最容易拧动螺母,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力的作用点B.力的方向C.力的大小D.受力面积3.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图中能正确表示空中足球受力示意图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A.B.C.D.4.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5.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6.(2017·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是:()A.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C.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7.(2020·山东济南市·九年级一模)从小喜欢读书、酷爱科学的他,成年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等。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科学研究中的非凡成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物理量的单位。这个物理量是( )A.力B.压强C.功D.功率8.(2020·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2018年8月26日晚,在雅加达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名将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刷新赛会记录强势夺冠,他起跑时用力向后蹬起跑器他就会获得向前的力,这说明___________,此时使人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9.(2021·上海杨浦区·九年级一模)在图中,重为2牛的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物块对地面的压力。10.小明用木块做了以下两个小实验:(1)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向前移动;如图乙所示,仅改变推力F作用的位置,木块却向前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2)如图丙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水平拉动木块做加速运动。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绳对木块的拉力和__________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案一、知识点:①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这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手捏面团,面团的形状发生改变;用力压海绵,海绵向下凹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起来③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④力的示意图: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力。⑤力用符号F表示,它得到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全部标识出来了。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我们用力提水桶时,会感到水桶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两辆汽车相撞,为什么两辆汽车的车头都会凹陷。上面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步题型练习类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有下列实例:①游泳;②走路;③飞机在空中加油;④手拍桌子,手感到疼.其中主要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是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人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人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走路时,人的脚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对脚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飞机在空中加油,是利用加油机和受油机的相对静止来工作的;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桌子对手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使手感到疼,故C正确.类型二、力的作用效果2.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两块相同的海绵上,海绵的凹陷程度如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B.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小C.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大D.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小【答】由图可知,乙图的受力面积比较小,如果甲乙的压力相同时,那么应该是乙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但是图中明显显示甲图的作用效果明显,这说明甲图的压力大,因此甲正方体的质量一定比乙大,故A正确,B错误;CD.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即V甲>V乙,且m甲>m乙,根据可知,A的密度可能大于B的密度,可能等于B的密度,也可能小于B的密度,故C错误,D错误。故选A。3.在如图所示实验中,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甲中虚线OA所示.在OA方向的侧旁放一磁铁,再次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乙中虚线OB所示.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由于受到向前的作用力B磁铁对小铁球没有作用力C.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D.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答】C【解】A.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故A错误;B.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品,所以磁铁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故B错误;C.在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作用下,小球改变了运动方向,故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C正确;D.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发生形变,所以不能说明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故D错误;故选C。4.小丽同学分别在A、B、C三处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相同的方向上推门,如图所示,她发现在__点处更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有关;同时她发现在A点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时,将门推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___有关.【答】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的位置有关????向后????向前????相互的【解】:(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解答:(1)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往往也会随之改变,在A处容易将门关上,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的位置有关;(2)游泳运动员用力划水时,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它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使他前进.故答案为: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的位置有关;向后;向前;相互的.类型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下面事例中最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是A.把弓拉弯B.自由下落的小球C将木柴劈开D.将竿压【答】B【解】A、射箭运动员把弓拉弯是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故A错误;B、自由下落的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小球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斧头把木柴劈开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故C错误;D、撑杆跳运动员将竿压弯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错误同步练习1.如图所示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自A点自由滑下的小车运动到C点时停了下来,当小车滑到B点时所受的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答】C【解】试题分析:小车受到了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平衡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小车还受到了地面施加的摩擦阻力,因此只有选项C正确.2.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不同位置,发现握在点最容易拧动螺母,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力的作用点B.力的方向C.力的大小D.受力面积【答】A【解】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拧动螺母,可以感受到在C点用力最容易把螺母拧开,是因为力的作用点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选A。3.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图中能正确表示空中足球受力示意图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A.B.C.D.【答】B【解】因不计空气阻力,所以空中飞行的足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从四个选项可判断出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4.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答】D【解】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大石头被小石头水平撞击受力而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从静止变为运动,而运动过程没有阻力将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那就是匀速直线运动.D对.5.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答】A【解】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了作用,故A正确.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故B错误.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故C错误.D.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比如并排放置,不相互挤压的桌子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故D错误.6.(2017·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是:()A.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C.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答】C【解】平衡力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分别作用在人和水桶上,故不是平衡力,故A不符合条件;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分别作用在水桶和人上,故B不符合条件;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满足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故是平衡力,C符合题意;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水桶和地球上,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2020·山东济南市·九年级一模)从小喜欢读书、酷爱科学的他,成年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等。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科学研究中的非凡成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物理量的单位。这个物理量是( )A.力B.压强C.功D.功率【答案】A【详解】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为力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力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故选A。8.(2020·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2018年8月26日晚,在雅加达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名将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刷新赛会记录强势夺冠,他起跑时用力向后蹬起跑器他就会获得向前的力,这说明___________,此时使人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起跑器【解】[1][2]苏炳添起跑时,脚用力向后蹬起跑器,脚给起跑器一个向后的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起跑器就会给脚一个向前的力,人就前进,故使人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起跑器。9.(2021·上海杨浦区·九年级一模)在图中,重为2牛的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答】【解】压力垂直地面向下,大小为2N,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如下图所示:10.小明用木块做了以下两个小实验:(1)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向前移动;如图乙所示,仅改变推力F作用的位置,木块却向前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2)如图丙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水平拉动木块做加速运动。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绳对木块的拉力和__________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答】(1).作用点(2).不变(3).木块对对绳的拉力【解】(1)[1]由甲、乙两图知,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故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2)[2]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不变,故此过程中木块的摩擦力不变。[3]根据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可知: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1 力 (学案)(原卷版) .docx 7.1 力 (教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