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你的猜想: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物质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吗?2.你的猜想:3.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将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4.结论:物质燃烧与物质的性质 (填有关或无关),物质必须具有 性。活动与探究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干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观察现象。现象【实验7-2】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蜡烛 1 2 3现象 小结:燃烧: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练习:1.灭火时常采取下列方法,请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用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⑴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铲除草,打出防火道( )⑵房屋着火喷浇大量冷水( )⑶用湿布或沙铺洒在桌面燃烧的酒精上( )2.你能阐述以下成语包含的化学知识吗 (1)钻木取火(2)釜底抽薪3.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3)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北中学李家桥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上承物质的构成等知识,下接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因此,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索和会使用灭火原理灭火;并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两种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1、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有以下特点:①在知识上:对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条件的认识,仍然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②在心理上:初中学生有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③在能力上: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增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只需要直接设置情景:“物质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就基本能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再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又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识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知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关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应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初步掌握:观察现象—对比、分析,讨论问题—整理、归纳,总结得失—理解、应用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增进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三、教学媒体: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镊子、酒精灯、滤纸、烧杯(1000 mL1只、250 mL3只)、铜板、玻璃棒、火柴实验药品:小蜡烛(3支)、热水(80。C以上)、木条、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长颈漏斗、椎型瓶、烧杯(500 mL1只)实验药品:双氧水(5%)、二氧化锰、白磷、热水(80。C以上)3、多媒体:自制课件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需求和获取新知识体验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从学生的发展考虑,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五、教学实施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馈调控预设创设情境:钻木取火的非洲土著。引入问题: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观看图片,思考,猜测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1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学生在猜测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时,很可能思考不充分,需要对其引导、完善探究1: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完成活动与探究一:(5分钟)实验方案现象结论将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增进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该实验简单、对比现象明显。学生应能顺利得出结论探究2:有了可燃物,燃烧是不是就一定能发生? 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完成活动与探究二:(12分钟)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干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观察现象。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回答实验一的现象时,可能不完整,只回答:白磷燃烧。应对其加以引导,使之明白没有变化也是一种现象,知道对比的意义。综合实验结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综合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分钟) 增进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讨论,使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在总结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时,很可能思考不充分,如:燃烧要有氧气等答案。需要对其引导、完善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特点,你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 讨论,综合得出燃烧定义(2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学生在归纳后,马上给出定义,使印象更深刻播放影片:燃烧带来的灾难。 观看影片(3分钟) 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我们该如何灭火呢?探究3:灭火的原理 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完成活动与探究三:(8分钟)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蜡烛123现象 讨论与交流: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讨论并解释熄灭蜡烛方法,得出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总结灭火原理时,可能会有如下问题:降低着火点提高着火点于温度以上强调改变的是温度,而不是着火点小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1分钟) 巩固新知识练习(详见学生学案原件) 完成练习(4分钟)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解决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六、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与灭火1、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C)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A)① 有可燃物;②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同时满足 (B)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 (D)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③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明:板书中各部分出现的先后以其后的字母排列为序七、教学反思本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以学生的实验探究为手段,达到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以下从目标达成、存在问题、问题改进三方面进行反思。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一个问题,注重情景的设计,使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一点点落实。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了解的情景——钻木取火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实验小组而不是个人为最小的学习单位,增进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既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精神;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都是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力求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由于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足,在上课时会出现学生分组实验时间延长,讨论和分析问题花费时间加长。过于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而不太注意白磷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3、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会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充分了解学生,不光要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更要分析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使学生操作更熟练,实验现象更明显,则学生兴趣更浓厚,分析处理问题也会更准确。细化教学,根据学生情况对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进行调整。跳出教材的限制,对探究实验进行改进,选择无毒、污染少又能达到效果的药品作为学生分组实验,而把原使用白磷的活动探究二作为演示实验。以下为改进后的活动探究二: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点燃裹着纸片的铁丝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深化理解分析应用归纳小结随堂反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点评李家桥课全国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成都西北中学高级教师 宋维平李老师的这堂课,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如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化学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节课做简单的评述:首先,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以生活中常看到的燃烧现象作为主线,让学生知道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的物质可以燃烧,有的物质不能燃烧,,或者有的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燃烧,某些物质在失去这个条件后就不能燃烧,让学生面对问题去探求燃烧背后的知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在抓住学生认知特点方面的教学设计是做得非常好的。第二,这节课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学生通过问题展开讨论,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化学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提出各种假设,怎么去验证它,证明它,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这节课突破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从知识方面来说,通过课堂把燃烧的条件等知识非常清楚的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同时又通过实验,尤其是探究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快乐。在技能方面,教师交待了主要的实验技能,学生也初步学会了这样的技能。更重要的,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我们怎么认识化学,怎么把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跟我们以后可能会碰到的生活社会情境联系起来,特别是火灾,当碰到时,我们应该怎么去避免它,这个过程实际上把我们的社会需要和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糅合的也是相当不错的。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是由于人数较多,实验器材有限,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动手较少。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七单元西北中学李家桥在短片中你发现了火的哪些用途?你还能归纳出一些有关火的用途吗?火说到火,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但是,物质会无条件的燃烧吗 原来他们在钻木取火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可燃物温度氧气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吗?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玻璃棒、火柴、小木条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木条和玻璃棒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吗?2.你的猜想: 。3.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将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4.结论:物质燃烧与物质的性质 (填有关或无关),物质必须具有 性。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木条具有可燃性玻璃棒不具有可燃性有关可燃活动与探究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干水的白磷,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产生浓厚的白烟,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现象讨论:1、由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但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条件示意图燃烧和灭火}同时满足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观察现象。白磷在水下燃烧现象活动与探究二:蒸汽机车烧制玻璃烹饪食品冶炼金属烟花发射神六火箭烧毁森林15000公顷损失原油60万吨死亡36人,直接经济损失5千万人民币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如何灭火呢?【归纳总结】二、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使可燃物与(或空气)氧气隔绝。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和灭火的关系:反其道而行之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蜡烛 1 2 3现象熄灭正常燃烧熄灭请同学们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释1、3是应用灭火原理中的哪一条?活动与探究三:燃烧和灭火学完本课时我们应该知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 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 有可燃物;②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③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灭火时常采取下列方法,请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用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⑴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铲除草,打出防火道( )⑵房屋着火喷浇大量冷水( )⑶用湿布或沙铺洒在桌面燃烧的酒精上( )ABC2.你能阐述以下成语包含的化学知识吗 (1)钻木取火(2)釜底抽薪3. 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3)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将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将红磷和白磷同时放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白磷燃烧,红磷没燃烧可选用的仪器与药品: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烧杯,红磷,白磷,蜡烛同学们再见!(共28张PPT)西北中学李家桥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七单元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上承物质的构成等知识,下接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因此,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索和会使用灭火原理灭火;并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两种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有以下特点:①在知识上:对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条件的认识,仍然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②在心理上:初中学生有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③在能力上: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增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只需要直接设置情景:“物质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就基本能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再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又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识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知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关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应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初步掌握:观察现象—对比、分析,讨论问题—整理、归纳,总结得失—理解、应用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增进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三、教学媒体: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镊子、酒精灯、滤纸、烧杯(1000 mL1只、250 mL3只)、铜板、玻璃棒、火柴实验药品:小蜡烛(3支)、热水(80。C以上)、木条、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长颈漏斗、椎型瓶、烧杯(500 mL1只)实验药品:双氧水(5%)、二氧化锰、白磷、热水(80。C以上)3、多媒体:自制课件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需求和获取新知识体验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从学生的发展考虑,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分析应用 深化理解归纳小结随堂反馈五、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与灭火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C)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A)① 有可燃物;②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 (D)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③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明:板书中各部分出现的先后以其后的字母排列为序}同时满足(B)六、教学实施设计:原来他们在钻木取火火说到火,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但是,物质会无条件的燃烧吗 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可燃物温度氧气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吗?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玻璃棒、火柴、小木条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木条和玻璃棒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吗?2.你的猜想: 。3.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将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4.结论:物质燃烧与物质的性质 (填有关或无关),物质必须具有 性。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木条具有可燃性玻璃棒不具有可燃性有关可燃活动与探究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干水的白磷,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产生浓厚的白烟,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现象讨论:1、由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但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条件示意图燃烧和灭火}同时满足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观察现象。白磷在水下燃烧现象活动与探究二: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蒸汽机车烧制玻璃烹饪食品冶炼金属烟花发射神六火箭烧毁森林15000公顷损失原油60万吨死亡36人,直接经济损失5千万人民币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如何灭火呢?【归纳总结】二、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使可燃物与(或空气)氧气隔绝。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和灭火的关系:反其道而行之。( “对立和统一”)【实验7-1】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蜡烛 1 2 3现象熄灭正常燃烧熄灭请同学们分析产生【实验7-1】现象的原因,并解释1、3是应用灭火原理中的哪一条?燃烧和灭火学完本课时我们应该知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 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 有可燃物;②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③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灭火时常采取下列方法,请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用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⑴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铲除草,打出防火道( )⑵房屋着火喷浇大量冷水( )⑶用湿布或沙铺洒在桌面燃烧的酒精上( )ABC2.你能阐述以下成语包含的化学知识吗 (1)钻木取火(2)釜底抽薪3. 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3)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将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将红磷和白磷同时放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白磷燃烧,红磷没燃烧可选用的仪器与药品: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烧杯,红磷,白磷,蜡烛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化学优质示范课《燃烧与灭火》_李家桥 00_00_00-00_48_17.flv huozai.avi M08-10-21 Time-12-23-08.mp3 M08-10-21 Time-12-24-59.mp3 对比.wmv 授课课件.ppt 水燃.avi 火.avi 评课稿.doc 说课课件.ppt 通气前.wmv 通气后.wmv 配套学案.doc 配套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