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弹簧、磁铁、钢珠、铁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3738245252095请学生观察图片,感知力。 老师:你知道力了吗? (二)讲授新课 一、自定学习目标 老师: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对力的感知和理解,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老师加以完善,展示本节所学的三维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2—5,在关键内容处标注横线并反复熟悉。学生根据确立的学习目标,用8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三、交流展示 活动一: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告诉对方:1、什么是力,用什么字母表示? 2、力的单位是什么? 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09220300355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9149001568452)产生力的条件: 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简称牛,符号:N 2、了解一些常见的值.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想一想: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43002207112030810207112017284702032036639520320 结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2、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 ) 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 活动二:如何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力呢?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下列图片: 1156970393703552825117475 528320134620(a)投球手把静止的棒球投掷出去; (b)棒球被接球手接住; (c)接球手将棒球击出。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合作探究:前后4人一小组,根据课本4页的有关内容,讨论得出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 问: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例: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 请学生自己完成以下三种力的示意图。 330201003301、手竖直向上托一本书F=5N -3295650176530 2、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F=10N -329565095885 3、重物受竖直向 下F=20N的力 1104900248920合作探究:前后4人一小组,根据课本5页的有关内容,讨论:小船是如何前进的?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训练 1.力是 。 2.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力,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 3.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4.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_. 5、用手拍打墙,施力物体是 , 受力物体是 .手感到很疼,这说明 6、用绳子从井中提一桶水,提绳子时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五)布置分组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