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课题 极地地区 单元 十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并掌握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代表性动物。 2.知道我国在极地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并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材料: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卫星于2020年11月21日在南极半岛上空采集的图片上可以看到,和往日的一片白色相比,南极半岛附近的很多冰层透出更深的蓝色,这种蓝色是冰层表面融化的特征。 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南极半岛的冰层会融化吗?(全球气候变暖) 通过资料真实显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独 特 的 自 然 环 境 独 特 的 自 然 环 境 科 学 考 察 的 宝 地 科 学 考 察 的 宝 地 极 地 地 区 的 环 境 保 护 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渡:课件展示雪龙号概况。 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雪龙号去进行极地进行考察。 考察项目(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两极地区的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两极寒冷的主要原因。 指导学生读图,并进行分析总结。 合作探究: 3.南北极地区的气温有何差异,为什么?(指导学生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地形、海陆等方面进行探究。) 4.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件展示一系列数据,利用数据对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小结:1.南极地区:纬度位置:南极圈以南 半球位置:南半球 海陆位置: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北极地区:纬度位置:北极圈以北 半球位置:北半球 海陆位置: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大洲部分地区。2.纬度高。 3.北极温度比较高。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南极地区海拔高;南极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 ,冰雪有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 4.“冰雪高原”、 、、 承转: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极地环境如此恶劣,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考察呢呢? 科学考察的宝地 考察项目(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极地考察的意义有哪些? 3.我国在极地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哪些? 合作探究: 4.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课件资料进行分析。 小结:1.南极:11月到次年3月 北极:6-9月 2.南极: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 北极:丰富的淡水资源、丰富的动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 3.南极:1985年2月建立长城站。 1989年2月建立中山站。 2009年2月建立昆仑站。 2014年2月建立泰山站。 北极:黄河站。 4.回来时装满了垃圾,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考察项目(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极地地区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为保护极地地区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拓展延伸: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及危害。 阅读课本P98-P99,结合课件资料,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并进行总结。 小结:1.(1)过度捕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其生态环境。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如石油泄漏事件)。(3)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 2.1959年12月1日,签订了《南极条约》;1991年正式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协议。 读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课本及课件资料,充分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读图及同桌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极地考察的重要意义,通过标注,让学生知道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位置。 通过对问题的展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念。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