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既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认识问题易从感性角度出发,理性思维较为欠缺;在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中,对于三大改造了解较少,而其理论又是最复杂艰涩的主题,与现实生活有许多障隔,需要教师运用适宜材料及方法与学生交流并引导,形成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经整合为三个板块,讲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事件——三大改造。建国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后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赎买的政策创举,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师生共学,把握新知----当堂训练,自我检测------课堂总结,深化理解 教学 环节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学生听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歌曲中唱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63年的社会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就是好,社会主义有这么高的优越性,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本环节大约用3分钟,以学生喜欢的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 确 目标,有 的 放 矢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了解。 课标要求: 了解三大改造 、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习目标: 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本环节大约用1分钟,说明本课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自 主 学 习 , 整 体 感 知 任务:快速的阅读全文大小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划下书上的基础知识: 本环节大约用8分钟,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师 生 共 学 , 把 握 新 知 第一篇章 顺势而行的抉择 1.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思考:土改后农民还面临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合作讨论: 土改过程中,张春家分到了水塘,王夏家分到了耕牛,李秋家分到了农具,赵冬家什么也没分到,张王李赵四家各自劳动,靠天吃饭,都遇到了发展的难题。请设计个方案:如何提高四家粮食产量? 教师点拨:把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是怎样对农业进行改造的? 4.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相关史事》,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 5.教师: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化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渐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篇章 和平过渡的创举 1.教师提问: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怎样进行改造?什么是“公私合营”? 2.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视频中白家股东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公私合营?白七爷为什么赞成公私合营? 教师引导,讲清公私合营的含义,指出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教师出示公私合营代表的图片: 4.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读懂表格: 结合材料思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5.教师结合以下材料,讲解,学生归纳三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篇章 操之过急留瑕疵 师:三大改造后期阶段,因为要求过急,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以至留下一些问题: 强迫不愿入社的农民入社,管理上过于单一 ,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对于一些不属于资 本主义性质企业的个体经营也进行了公私合营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等等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总体来说三大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绩辉煌。 本环节大约用15分钟,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师生合作互动探究解决思考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应理解的思想观点、价值标准更全面、深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对学生的生成性成果给予及时评价,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点拨学生的空白点、疑惑点,适时捕捉、提炼新的教学资源。 当 堂 训 练 , 自 我 检 测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 A、1956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 年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4、1953年-1956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应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集体化 D、革命 5.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6.1953~1956年,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 ) ①农业 ②工业 ③手工业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环节大约用时6分钟,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通过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从而实现达标训练题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最终落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课 堂 总 结 , 深 化 理 解 观看视频,再次感受三大改造。结合板书深化理解 本环节大约用5分钟,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主题的效果。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要求以简洁、有条理,突出重点为主。因此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突出重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