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 2、金属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教材将本课题内容安排在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后面,能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较为完整,也为后面学习酸、碱、盐奠定基础。本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金属性质的重点,是能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能突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本课题前,教材已经安排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4、教材从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活动入手,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并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接下来从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入手,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由此推导出该顺序的应用。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体会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会书写实验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学习能力方法:部分学生会课前预习,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对较浅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但多数学生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非智力因素: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跳动性大,尤其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 4、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金属使用的事实和现象。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构建置换反应概念 ,之二是体会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得到过程及其应用。新课从学生实验现象和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入手,从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的角度来归纳化学方程式的共同特点,构建置换反应概念,通过回顾实验现象,归纳出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最后,通过练习,学生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中的有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可以说出金属能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2)学生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属于置换反应; (3)学生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置换反应能否进行,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对比和讨论等方法分析化学方程式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类学习,逐步学会用分类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分类观。 (2)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和应用,学会判断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策略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图片,小结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提出金属活动性强弱含义,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回忆、思考 复习旧知,分散难点,理解知识 提出问题:出土文物 铝制品 学生思考,回答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展示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照片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实验照片。 学生回顾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和落实旧知,为利用现有知识建构新知识打基础。 通过实验现象,小结金属化学性质: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小结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方法。 学生阅读思考,小结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整理知识,为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真金不与盐酸反应,如何鉴别铜与金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思考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实验现象,小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小结,思考实验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通过实验学会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过渡:类似以上实验探究过程,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总结出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阅读、思考,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并且记好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会自主学习 巫术揭秘——魔刀杀鬼 湿法炼铜 学生阅读思考,知道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正确价值观。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归纳:具有这些特点的化学反应称为置换反应,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置换反应的概念。 学生思考,归纳并展示。 学生阅读课本,朗读概念 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并强化新知。 练习: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学生练习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学生思考并练习 整理知识,巩固知识 八、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Mg Al>Fe Cu>Au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Mg>Zn>Fe>Cu 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Al>Cu>A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