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溶液,那么溶液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溶液的知识。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溶液的形成(一)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在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搅拌。观察现象。(观察到:蔗糖溶解了。)讲述:现在得到的糖水就是“蔗糖溶液”。蔗糖是怎样溶解到水中的呢?请看视频。讨论:(1)蔗糖溶液中各部分的甜味一样吗?(2)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时,蔗糖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3)蔗糖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设问:蔗糖溶液中还能溶解别的物质吗?2.在上述实验所得溶液中再加入一匙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观察到:食盐也溶解了。)讲述:现在得到的是“蔗糖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食盐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呢?请看视频。讨论:(1)现在得到的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一样吗?(2)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时,蔗糖和氯化钠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3)现在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小结:现在小组讨论,告诉我们溶液是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特征?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广义是讲,溶液可以是液体、固体(如合金)、也可以是气休(如空气),而通常所讲的溶液是液体。)2.溶液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水分不蒸发时,溶液中的各物质不会分离开;提问: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吗?为什么?强调: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所以不是溶液。(二)分组讨论1.蔗糖溶液中,什么物质是被溶解的物质?什么物质是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2.蔗糖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哪些是被溶解的物质?哪些是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小结:3.溶液的组成(1)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所得溶液中的蔗糖和食盐;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如所得溶液中的水,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也是常用的溶剂。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由上述溶液可知,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提问:这杯溶液的质量怎么计算?小结:(2)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提问:体积有这样的相等关系吗?为什么?活动二、探究溶质在溶剂都能溶解吗?(一)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观察现象。(观察到:)2.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3.观看“酒精与水的溶解视频”(酒精与水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且能以任意比互溶)小结: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都有关系活动三:探究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讨论:实验中所得溶液分别叫“碘的汽油溶液”,简称“碘酒”、“高锰酸钾溶液”和“酒精溶液”。这三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小结:(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如:碘的汽油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盐酸②两种液体互溶,量多的为溶剂;③有水或不指明溶剂时,水为溶剂;如:食盐水、酒精溶液、盐酸④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为溶质。活动四:讲述溶液的命名命名方法:溶质名称+的+溶剂名称;若溶剂为水,命名为:溶质名称+溶液活动五:讲述溶液的用途三、达标检测四、总结归纳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五、布置作业。3/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