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要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要分析

资源简介

第3单元《空气》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地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本单元的设计,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再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本单元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
本单元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如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证明。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一课,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以及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二课是第一课的递进和补充,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的周围。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从而为第三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课,首先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石头、泥土、水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地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通过观察与类比,描述空气的特点。
(3)通过憋气活动,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4)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
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找空气
1
2
这里面有空气吗
1
3
空气是什么样的
1
总课时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